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關於孩子的人格養成,我們能怎麼做?

有個主題我們要做點補充說明,這個主題在前面的討論中曾零星提到,那就是――教育。家庭、學校、生命三方面的教育,對人類的心靈成長造成的影響。

人們之所以瘋狂追逐權力與虛榮心,全部都要拜家庭教育之賜。關於這點,每個人應該都有從自身的經驗體會過。當然,家庭的優點非常多,家庭是照顧小孩成長最理想的地方。在家裡,孩子可以受到良好教育。尤其,從孩子生病的觀點來看,家庭確實是延續人類生命最理想的單位。如果,父母親能夠給予孩子妥善的教育,有智慧有能力看出孩子在成長階段一開始就出現的錯誤;如果,父母具備適當的教育能力,以修正這些問題,那麼我們也會樂於宣佈,世上最能好好守護人類的單位就是家庭。

可惜,父母親既不是好的心理學家也不是好老師。現今的家庭教育似乎過於病態地強調自我中心的重要。強調自我中心的家庭,把自家的孩子當作世上最珍貴的寶貝,傾全力栽培,即便犧牲別人家孩子的權益也無所謂。家庭教育灌輸給小孩錯誤的觀念,告訴小孩要比別人強,必須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優秀的人。從心理學觀點來看,這是嚴重的錯誤。家裡若是以父親為一家之首,泰半抱持這種觀念。

然而,病根就出在這裡!父權思想不太重視人類與社會的共同情感,只會急著慫恿人們公然或者悄悄反抗社會意識,它不會教人們明目張膽地公開向社會意識宣戰。威權式的家庭教育最大的缺點,在於教導孩子把追逐權力當作理想,告訴他們擁有權力就會帶來快樂。所以,每個孩子的控制欲變得愈來愈強,愈來愈渴望權力,虛榮心也相當強烈。每個孩子都想攀上高峰,希望受到大家的尊敬。最後,他們會轉而要求原本自己週遭環境中權力最大、自己所臣服的對象,也要尊敬與服從自己。有這種錯誤觀念的孩子,對父母親與世界其他人的態度,對立心一定很重。

因為家庭教育的影響最大,孩子怎麼也不會忘記,要把追逐優越感當作人生目標。有的小孩子喜歡玩扮演大人物的遊戲,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在他們的想法以及潛意識裡,一定經常迴盪這種童年的回憶,以為外頭和自己的家一樣。如果他們做事遇到挫折,往往就會退縮,離開他們不喜歡的世界。

當然,家庭的功能是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可是,家庭教育卻強調追逐權力的重要性,家庭有威權的存在,並不利於社會意識的養成。人們之所以懂得愛與關懷,主要源於與母親的互動。這可說是小孩最重要的人際關係。藉由這樣的經驗,他們會明白,世界上還有一個自己可以完全信任的人的存在。他們知道,「你」與「我」是不一樣的。

Child Landscape Silhouette Family Nature

尼采說過:「人們都是根據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找尋另一半。」教育家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也證明了,母親代表典範,這種形象會形塑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

母親的功用,就是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我們發現,孩子如果出現人格異常,病根往往出在母子互動的方式。所以,孩子人格特質的發展,就是母子關係的指標。母子關係一旦扭曲,孩子與社會互動的方式便會出問題。典型的錯誤有兩種:第一種,母親教導孩子時,沒有發揮她應有的功能,導致他們缺乏社會意識,這是很嚴重的缺陷,許多不幸的事都是這樣發生的。孩子看起來很像在敵國長大的陌生人。如果要幫助這樣的孩子,就得重建母親的功能,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欠缺的,也是幫助一個人培養同理心的唯一方法。第二種錯誤或許是最常見的――母親發揮了她的功能,但卻過了頭,造成孩子將社會意識全部投射、移轉到母親身上,超出應有的程度。母親允許孩子在社會意識養成的過程中,將所有情感全部放到她身上,而這樣的孩子以後在意的人就只有母親,除了母親之外全都不予理會。這等於是缺少當個健全社會人的基礎。

關於人格的養成教育,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固然重要,但其他因素也很重要。快樂的成長環境,有助於孩子找到如何與世界互動的能力。如果我們曉得,大多數的孩子所面臨的困難有多麼大;如果我們知道,孩子在小小年紀,能夠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的、覺得世界是個快樂居所的人是這麼的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最初的童年回憶對於他們非常重要。這些都是指引孩子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立足點的重要指標。如果我們說,許多孩子一來到這世上便體弱多病,他們的人生經驗只有悲傷與痛苦,而且大多數的孩子也缺乏快樂的成長環境,這樣大家應該就能理解,為什麼很多孩子長大後在生活中、在社會上都沒有辦法與人和睦相處,又為什麼他們的行為缺乏社會意識。然而,「社會意識」才是真正的人類社會應該具備的特質。此外,錯誤的教育方式也起了相當關鍵的影響。嚴厲的威權教育,足以摧毀孩子在生命裡可能擁有的幸福快樂。同樣地,替孩子移除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所有障礙,也等於是把孩子關在溫室裡,「凍結了」他們的成長,造成孩子成年後到了外面,遇到滔天巨浪時,無法適應。因為,他們只能活在家裡溫暖的熱帶氣候。

我們的家庭、社會與文明,對於人格的教育很不理想,沒辦法幫助人們在社會上培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整個大環境一直在鼓勵人們培養虛榮心、追逐個人自我價值。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補救錯誤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改善他們的情況?答案是,學校教育。不過,根據實際的研究結果,現今的學校教育並無法完成這項任務。幾乎沒有老師敢說,他看得出孩子的行為哪裡出現偏差,還可以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糾正錯誤。老師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只能盡責對孩子講述學校課業。老師面對的對象雖是人,卻不敢關心這項議題。況且,這麼多的班級與學生,使得老師難以完成這項任務。

難道沒有其他體制可以修正家庭教育的缺失嗎?有些人可能會說,生命這個大體制辦得到。但是,生命也有其限制。生命有時候好像辦得到,但其實它沒有能力改變一個人。因為人類的虛榮心和企圖心形成障礙。人們不管犯了多少錯誤,永遠只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要不然,就是覺得自身處境已經無可挽回。我們很少看到那些在生命中遇到挫折、犯了錯的人,願意停下來重新思考,問題出在哪裡。在前面章節,我們討論過一些濫用個人經驗的例子,便能證實這點。

生命本身沒辦法帶來任何本質上的改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點是說得通的。生命面對的,是發展已經定型的個體。此時,強烈的個人觀點已經成形,皆與追逐權力有關。生命不但什麼也改變不了,還是最差勁的老師!生命不會思考,不會警告我們,也不會教導我們;只會排擠我們,任由我們自生自滅。

我們的結論只有一個:唯一可以改變人們的體制就是學校!學校教育如果沒有被濫用,應該可以發揮這個功能。但直到現在,還是經常看到,那些辦學的人在玩弄學校教育,把它變成施展個人虛榮心與企圖心的工具。現在,我們聽到,有人大聲主張,學校應該恢復舊有的威權教育。然而,舊時代的威權教育真的有效嗎?一個只會對人性造成傷害的威權,為什麼一夕間變得如此有價值?連家庭這個比較理想的環境,一旦施展威權,最後也只有一個下場――造成集體反抗。那麼,我們又怎能說,在學校施展權威是件好事?任何權威,如果不是我們發自內心所認同的,而是外在環境強加在我們身上,就不具真正的崇高。

很多孩子上學,會覺得老師只不過是國家的員工罷了。把權威強加於孩子身上,而不會對他們的心靈成長造成負面影響,實屬不可能。權威不能強制執行,必須以社會意識為基礎。在孩子心靈成長的過程中,學校是必然的歷程。所以,學校必須能夠幫助孩子的心靈健全發展;必須能夠提供孩子心理健全發展的必要條件,才稱得上是好學校。唯有這樣的學校,我們才會相信,學校是有助於人們融入社會的體制。

列印

以上內容摘錄自《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遠流出版)

作者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界三巨頭的阿德勒。由於自小體弱多病,使他覺得自己不如他人,有所自卑。己身的人生經驗也影響了他的學說。他所開創的「個體心理學」,深深影響了《與成功有約》的史蒂芬‧柯維,以及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等人。

進一步暸解本書內容:http://ppt.cc/vM8A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