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這午後,我走進了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文/洪群甯

跳脫出了「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粉絲專頁上的文字與形象,到了講座現場捕獲野生的謝老師,一貫地承襲給人幽默且樂於分享知識的感覺。

兩小時有關大腦如何受環境所欺騙的專題講座,原本以為只會照本宣科地將新書內容丟給觀眾,沒想到老師用心準備了許多影片、道具、動畫甚至是互動小活動,來展演書中那些無法輕易透過文字呈現的複雜概念(好比錯覺、後像、內隱概念),讓人有種賺翻的感覺。

講座中印象深刻的是到餐廳吃飯盤子的大小及服務生收盤速度,竟然會影響我們進食的多寡。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相關證據,讓聽眾「意識」到原來我們這麼容易受外在事物影響,甚至因此花費了冤望錢、浪費心力擔心沒被證實的流言……

 

 

這場講座讓我看到科普的重要,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大腦讓他不受騙,但透過了解這些知識來知道自己的不足處,或許就能試著無能為力放寬點心吧。過去謝老師有許多翻譯國外科普書,及寫部落格分享知識的經驗。對於這樣難得是心理人又對科普有所歷練的前輩,必當要好好把握請他傳授一下心法~

 Q1:怎樣寫出吸引人的科普文章?

謝老師提出一重點:可以試著用問題導向的方式來包裝!有時對於剛開始接觸科普的新手來說,會習慣先將結果說出來,但這對於一般不了解此領域的大眾,會摸不著頭緒也不清楚結果的重要性。

若以問題導向來書寫時在一開始就會先拋出個大問題,並將先前脈絡稍微告訴觀眾「為什麼這個問題是問題」,當讀者開始有點了解且感到好奇時,再試著闡述目前科學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又結果為何。

另一個有趣的方法是將它故事化,在我的書中比起網路文章最不一樣之處在於,我用故事來包裝知識;因為這更能引起大家的興致,且故事性又是比較好被理解的管道。最核心的目的依舊一樣:「激起讀者的好奇心」讓大家想進一步閱讀瞭解更多。

題外話:老師的新書中有一張提到社交技巧,不知道您是否有科學地把過妹呢?

(老師笑了)應該是沒有啦,不過期待台灣學生們有一天能用科學的方法把妹、倒追男友,因為那可能代表著台灣的科學普及教育真的成功了!

Q2:科普書雨後春筍,要如何分辨好壞?

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是調查它,怎麼說呢?當挑選一本書時若我們對該領域不熟悉,那就先從作者身份去認識。可以透過google看看作者的背景,是大家都公認的嚴謹科學家,那基本上就能夠信任。但若資料不足甚至是無從判斷背景優劣呢?此時大家可以採用閱讀的三個小訣竅「誤推因果」「另有他因」「倒因為果」來輔助!

舉個例子:當看到媒體用因果論述「喝母乳讓小孩更聰明」並大力歸廣母乳好棒棒時,可以試著利用三個小訣竅去思考背後的可能性。

「誤推因果」— 或許只是剛好得到喝母乳組較聰明的相關性實驗。

「另有他因」— 喝母乳與變聰明可能有共同變因。譬如比較聰明的媽媽懂得為母乳,當然因遺傳關係小孩就會比較聰明,而非歸因到喝母乳這個行為上。

「倒因為果」— 這點可能比較少人想到,譬如有小孩可能天生較聰明,會展現出想喝母乳的要求,當媽媽不餵母乳時反應就會很激烈,也因此媽媽不得不繼續餵。

Q3:心理學界有人批評腦科學看圖說故事,您怎麼看?

腦科學是一門以科技儀器來研究心理學現象的跨領域學科,隨著時代進步我們從以往的行為觀察,及運用量表測驗推論心理現象,再到現在有辦法藉由腦照影及腦波儀器等相關工具,來進一步仔細定位每心理狀態下腦中的反應。

身為心理系本科畢業的我,即將在碩班進入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時常聽到某些傳統心理學界的質疑聲,認為腦科學只是在對那些花花綠綠圖片看圖說故事罷了……

這個問題謝老師的立場偏中立,他認為腦照影其實是研究大腦的第一步。這技術能夠讓我們看到某行為或認知活動時相關的腦區在哪,並沒有直接坐因果推論。但若缺少這一步的話,就沒有了進一步的神經生物學上依據,做實驗時腦區的偵測點也無從擺起。腦照影等於是提供一個地圖,告訴科學家們哪些腦區可能參與其中,接下來才有辦法深入探究做因果研究!

Q4:腦科學家如何回饋社會?

有些不熟悉學界研究的人總認為,這看似遠在雲端且花費數十萬的研究應該有所回饋。平常在象牙塔內做研究的人,應當要想出法子讓研究跟人世間做結合才是合理。關於這個問題謝老師聽到時笑著說:乍聽到這個問題時我愣一下,因為有點想不出好的例子。仔細想想好像並非如此,雖一開始我想不到好例子但其實到處都是例子呀!

當每一個腦科學家都盡力發揮自己的專長,譬如有人做研究、教學、寫科普書……只要在自己領域中發揮其才其實就能產生不同貢獻。不只是腦科學家這個說法也能應用到各行各業,我認為其實回饋社會並非要走入人群不可,只要人人盡自己所能都算是回饋社會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