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狂躁與憂鬱交織:談睡眠與躁鬱症

文/王輝斌(UCLA攻讀生理時鐘醫學)

生活上的總總難免影響我們的情緒,從小到大我們隨著家庭或學校教育體制下的群體生活,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將情緒震盪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但是,有時候生活上的壓力再加上基因的影響,對於某些人來說,情緒的高低起伏可能失控而走向極端:興致來時,精力充沛且情緒高昂,但一段時間後情緒低落與反應遲緩緊接而來,如同坐在心境的鞦韆盪往天堂與地獄的兩個極端。躁鬱症就像情緒放大鏡,病患的情緒震盪的幅度與時間都比一般人來得劇烈。

上一秒充滿希望,下一秒滿是絕望

躁鬱症 (Bipolar disorder)如同病名,是兩個極端情緒「狂躁」與「憂鬱」組合成的複雜精神疾病。對於沒有親身體驗過,或親友有此困擾的多數人,單看躁鬱症這個名詞,可能很難想像這個疾病如何對患者與其親友造成多大的負擔。事實上,躁鬱症患者的自殺率很高大約是15%,如果談到有過自殺念頭的數字那就更高了,但這還只是能夠「數據化」的痛苦指數而已。

如果我們試著想想他們的心境變化,上一秒還覺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充滿希望 (狂躁狀態),忽然一切又變得如此絕望(憂鬱狀態),心情的反差顛覆著患者對世界的價值觀;更糟的是如此180度轉換會一次又一次的襲捲而來……也難怪許多患者會去追尋酒精與藥物的慰藉,即使明知這只會讓事情更糟(失去工作、家庭破裂),他們寧可以此將自己的心智「關機」; 而在不知情的旁人眼裡,自然會認為這些人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因此我們真的需要多了解一下這個疾病,諒解不僅能讓患者多一點希望而有被治療的機會,對患者的親友而言,也許心態上也能好受一點:他們依舊是我們愛的人,只是生病了而已。

哇賽心理學

躁鬱症的兩種主要形式

大部分躁鬱症患者多為兩個亞型:重狂躁輕憂鬱的第一型,和輕躁重憂鬱的第二型。為什麼說狂躁狀態下的患者如同置身天堂呢?這時候的患者有著極端興奮的情緒,對自己信心滿滿,表現出來的行為活力且衝動,性慾高昂、易分心且自制能力低。情緒高昂可不是只有興高采烈而已,高昂的情緒加上低度的自制能力,可能讓患者易怒而具有攻擊性。更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可能產生妄想、幻覺等認知上的扭曲。別忘了,躁鬱症的最大特色就是情緒的擺盪,當從狂躁狀態一下被轉換到憂鬱狀態時,患者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直接顛覆過來的。一瞬間世界轉為慘淡淡的灰色,無法對事物感到動力, 精神倦怠且沒有食慾,自我厭惡的情緒越來越嚴重……然後一次又一次的體驗著兩個極端情緒的交替。真的是讓人非常絕望的精神疾病對吧?

即使是我們沒有生病的一般人,情緒的起伏也能夠影響我們的睡眠。很多人或許有過面試前或是出國玩前的失眠,或是因為失戀失業而有的再多睡一點的倦怠。相反的,睡不好也會讓健康的人暴躁易怒或是對生活周遭的總總興致缺缺;這一切來自於大腦中睡眠系統與情緒相關腦區的相互影響。可想而知,有著極端情緒變化的躁鬱症患者,會有著更嚴重的睡眠問題:在狂躁的狀態下69% – 99% 的病患自我報告出他們覺得不需睡眠,或是睡眠時數顯著減少。而在憂鬱狀態時,許多病患表現出嗜睡的現象,或是想睡但無法入眠的失眠。

簡單的說,患者不管是在哪種情況下都睡不好。這真的是讓人非常難過的事,他們清醒時要對抗情緒帶來的總總,到了夜晚還要受因疾病而有的睡眠障礙的折磨。對於照顧他們的人也是一樣的,白天辛苦照顧患者起居,晚上睡不好的患者也會連帶影響親友的休息。

然而與直覺非常不同的是,睡眠剝奪在許多臨床試驗上 (~60% 病患)對於憂鬱症狀都有正向的改善。等等!睡眠明明就很重要,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不能好好睡覺也會有脾氣暴躁或是心情抑鬱的結果;而科學家竟然說要透過禁止本來就睡不好的病人睡覺來改善他們的病情?

睡眠剝奪能改善憂鬱狀況嗎

回想一下,學生時期熬夜念書衝刺期末考而徹夜未眠時,隔天早上是不是其實有點亢奮呢?但是這個亢奮只是短暫的,通常到了下午三點後就有擋都擋不住的睡意。 睡眠剝奪療法就是利用這個短暫的亢奮現象來改善憂鬱的效果,相較於抗憂鬱藥物需要2-4周才能見到顯著的改善效果,睡眠剝奪的抗憂鬱效果快速許多,而且成效顯著。可惜的是,正如這篇泛科學的文章所提,雖然科學家看到正面的結果,其中的機制原理是甚麼還有待釐清。血清素、多巴胺、BDNF、生理時鐘和睡眠恆定等解釋睡眠剝奪的短暫療效的理論雖然被提出,但目前沒有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單獨的睡眠剝奪治療也不是萬能。大多數的情況下約80%的病患,憂鬱的症狀都會在病患恢復睡眠時復發,甚至簡短的午睡都能將睡眠剝奪的療效打折扣。因此, 現在比較常用的方式是睡眠剝奪搭配其他如光治療或是藥物治療,以延長改善效果的時間。因此在沒有專業醫師的建議下,絕對不建議自行嘗試睡眠剝奪。

簡單的總結一下,躁鬱症是情緒重複性極端兩極變化的精神疾病。雖然外顯行為在兩極上非常不同,多數病患都有著睡眠上的障礙。若從睡眠的角度出發,患者應該主動而親友應該支持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讓本來就已經脆弱的睡眠調控機制,不再受到晚上的光汙染(如睡前玩手機),或是菸酒藥物等進一步的干擾。睡眠時數也應該要控制,並不是多多益善,,適當的時間起床曬曬太陽也有助心情上的改善。儘管很辛苦,我們都應該知道躁鬱症的病情是可以控制,而親友們正是讓再兩極擺盪的患者找到中間平衡點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Bunney, Blynn G., and William E. Bunney. “Mechanisms of rapid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therapy: clock genes and circadian rhythms.” Biological psychiatry 73.12 (2013): 1164-1171.
  2. Harvey, Allison G., Katherine A. Kaplan, and Adriane M. Soehner. “Interventions for sleep disturbance in bipolar disorder.” Sleep medicine clinics 10.1 (2015): 101-105.
  3. Kaplan, Katherine A., et al. “Hypersomnia subtypes, sleep and relapse in bipolar disorder.”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5.8 (2015): 1751-1763.
  4. Kragh, Mette, et al. “Wake and light therapy for moderate‐to‐severe depress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36.6 (2017): 559-570.
  5. Leibenluft, Ellen,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sleep depriv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Psychiatry Research 46.3 (1993): 213-227.
  6. Riemann, Dieter, et al. “Naps after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in depressed patients: are they depressiogenic?.” Psychiatry research 49.2 (1993): 109-120.
  7. Robillard, Rébecca, Sharon L. Naismith, and Ian B. Hickie. “Recent advances in sleep-wake cycle and biological rhythms in bipolar disorder.”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5.10 (2013): 402.
  8. Saper, Clifford B., Georgina Cano, and Thomas E. Scammell. “Homeostatic, circadian,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of sleep.”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493.1 (2005): 92-9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