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透過主動記憶好事,平衡大腦的負面傾向

280萬年以來,人類已經生來就有預設的軟體—「生存軟體」,古老的模式對於存活或被殺掉,是帶有責任且非常重要的。然而今天,由於它不斷督促大腦去尋找可能出錯的事情,或可能對生存構成威脅的事物,導致實用性大不如前。

它總是不斷尋找可能傷害你的東西,這樣你可以選擇戰鬥或逃跑,結果導致你的大腦演化成可以很快從「壞經驗」中學習,從「好經驗」中學習卻很慢。舉例來說,研究顯示我們辨識生氣表情的速度比快樂表情快很多,就算我們只是瞥到生氣的臉孔(只要1/10秒),還未能有意識的讀出那些表情,但大腦中處理情緒和形成新記憶的部分,就已經活化了。

相反的,同一篇研究也發現,快樂的臉孔同樣出現1/10秒,大腦會直接忽視,不會辨識出來。心理學家一再發現,大腦會自動觸發負面的情緒,因為相較於程度相當的好事,大腦對壞事的反應較快速、持久,而且更強烈。與這點相似的是,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比起得到同樣東西的快樂,平均多了3~4倍,這就是為什麼心碎經驗引起的痛苦,會比處在一段和諧關係中帶來的幸福更強烈。同樣的,在金錢交易方面,得到一定數量金錢帶來的喜悅,不及失去同樣金錢的痛苦;在婚姻中的互動也是如此,至少要做五次好的舉動,才能彌補一次錯誤舉動的傷害。你的大腦天生就會過度重視負面事物,而關於正向心理學的30年研究(請見P.42),當然無法改變最後300萬年演化過程中編入大腦的程式。

快樂與滿足?

這些不是大腦最關心的事。再次強調,大腦是設計來注意壞的事情、忽視好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對大多數人來說,透過「道人是非和抱怨」來與他人建立連結比較容易,同時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當你看見車禍或有人打架時,會無法轉頭走開;或者就算你因為某件事收到了數不盡的正面評價,還是會對那一、兩個小小的批評耿耿於懷。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是更容易集中在負面的事物上,而愉快的情緒狀態,比如滿足,在原始的生存競爭中,曾經具有潛在的毀滅性。因此,你的大腦持續的辨識與放大潛在威脅,結果造就了充滿壓力、惱怒和焦慮的生活。這個不幸的機制,讓人類天生善於生存,卻不擅長快樂,那些具有相當程度的不快樂和不安全感的人,才是最擅長創新與生存的人。

適者才能生存,而不是最快樂者生存,所以你應該感謝老祖先的這種特徵。

我們的大腦有負面的傾向,使得它就像壞事的魔鬼氈和好事的不沾鍋塗料。—瑞克.漢森(心理學家)

好消息是,你可以主動改變這點,而「6分鐘日記」會提供你許多不同的方法,你只需要以智慧勝過你的大腦,平衡它古老的負面傾向,並學習看透它告訴你的謊話。幸好,科學已經證實,你可以透過積極主動的方式重新連結大腦,最重要的是,每天重複的做,透過培養積極的習慣來平衡你的負面情緒,你就能夠在腦中裝載一個新的程式。這種裝載過程稱為「神經可塑性」,需要每天持續的做,平均66天之後才算完成,而這個習慣就內化了,成功的關鍵是持續。

快樂不是幸運或巧合,而是你可以一步一步學會的東西。

 

 

以上內容摘錄自《6分鐘日記的魔法》(方智出版)

大腦習慣於尋找並放大潛在威脅,以致現代人生活充滿壓力、惱怒與焦慮。但科學證實,你可以透過積極主動的方式重新連結大腦,來平衡你的負面情緒。最重要的是:要每天重複的做!這樣就能夠在腦中裝載一個新的程式,而這個過程就稱做「神經可塑性」。

進一步暸解本書內容:https://goo.gl/tppLz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