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爸,你來接我了嗎?—臨終病人的美夢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翁宗平   編修/蔡宇哲

《其實那個世界很美》一書中有段:

有天早上他告訴我,我的母親、他的太太昨晚來到他身邊,他說:「我看起來像是迷失了,差點忘記我將會和她再度相聚。我很快就會去找她。」他從一個覺得毫無希望、一心等死的人,變成即將與所愛的人團聚、充滿希望的人。父親充滿希望地活著,也帶著希望死去。

 

作者父親臨終前夢到逝世的家人,這種事情或許也有不少人在已故親人身上聽聞,而有過這樣經驗的病患常能從毫無希望到充滿希望,到底經過哪些歷程讓他們有了如此兩極的心境轉變?

臨終病患常會夢到或者看到往生的親戚朋友來看他或要帶他走,這是臨終覺知(End-of-life dreams and visions)的一種,這並非危言聳聽或怪力亂神,臨床上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一般人在照顧臨終病人時,第一時間通常會感到害怕,擔心臨終病患是不是產生妄想或幻覺、會不會意識不清,甚至對病人自己及家屬帶來威脅性,而這是普遍的誤解,其實臨終覺知不同於幻覺或者妄想。

 

研究者從紐約的一家臨終照護中心篩選出66位,滿18歲、無精神疾病以及無溝通障礙的病患,先對他們每天睡覺所做的夢或者日常中看到的景象下手,詢問其相關內容、發生頻率與主觀感覺。這是首度研究人員直接與臨終病患進行訪談,先前的相關研究資料都是從醫護人員或病患家屬的回憶內容得到。

 

研究人員詢問病患是否發生過臨終覺知,讓他用五點量表填寫發生時的主觀感受(非常舒適、舒適、無特別感受、沮喪、非常沮喪),並且依據回答內容歸納出五種臨終覺知的對象,大致可分為見到已故的親友、在世的親友、已故與在世親友及其他。結果顯示有88.1%的人生前至少經歷過一次的臨終覺知,大約有一半是發生在睡夢當中,而且若是見到已故親友的時候,他們的主觀感受會最舒適。無論發生在清醒或者睡著,臨終病患經驗到的感受都非常真實,並且有種將要與過世的親友團聚的感覺,隨著死神愈來愈接近,臨終覺知也會發生的愈趨頻繁,病患的心情卻會愈來愈平靜,有助於減緩死亡焦慮。

研究者發現這與妄想最大的不同就是,發生臨終覺知的時候,病患是清醒的、平靜的,擁有現實感,可以正確地感知世界;但妄想會讓病人感到痛苦,並且對其生命產生威脅,無法與現實情境接軌,需要使用一些醫療行為來控制病情。臨終覺知對病患充滿意義,滿足了臨終病患的精神需求,可能是見到一個重要的人來替曾經犯下的錯誤解套,可能是過去生命經驗的總結。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Elisabeth Kubler-Ross)的悲傷五階段包括:否認、討價還價、憤怒、沮喪以及接受,臨終覺知讓生命末期的心境獲得轉換,帶給臨終病患對死後世界的想望,延續了死亡後的生命意義,使其更快到達「接受」的階段,最後安然逝去。

唐納利(Donnelly)說:「研究顯示,在臨終過程中,臨終覺知是一個非常真實又具情緒抒發的常見現象。」現今還沒有完全瞭解背後的作用機制,但它的確對病患幫忙很大,處理了病患對死亡的焦慮與恐懼。雖然直接傳遞病患即將離世的訊息,卻也使其接受死亡,同時療癒了病患及家屬的內心,讓生命邁向更完滿的存在。

原來,生命的盡頭並不孤獨,親愛的家人朋友會在那裡守候著你。

 

資料來源:

Canisius College. (2015, October 20). What dreams may come: End of life dreams may be comforting. ScienceDaily. link.

Kerr Christopher W., Donnelly James P., Wright Scott T., Kuszczak Sarah M., Banas Anne, Grant Pei C., and Luczkiewicz Debra L.. 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 March 2014, 17(3): 296-303. doi:10.1089/jpm.2013.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