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為了眾人幸福而做,會讓人更有毅力——《共感領導力》

頂尖領導人們的成功故事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他們所做之事必定與他人有著深厚關係,並思考如何貢獻力量於人群及社會。關於這一點,若追溯至四十年前我開始研究表演心理學時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就會感到恍然大悟。

亞里斯多德很早就指出,追求幸福的方法有二個第一是「人的自我發展」(eudaimonic), 也就是追求內在至善之精神。第二是「享樂」(hedonic),意思是以利己性的快樂為目標。

在紐約大學表演學研究所,我學到了「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建構出的自我表現」等理論,之後我將表演學的定義再加以拓展,以「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善性表現之研究」為出發點,開啟了日本自我表現研究的領域。

在這裡說的善性,以亞里斯多德的話來說,就是「對眾人好的事物」。換句話說,這與因為吃了美味食物而感到幸福、待在溫暖房間而覺得開心的私人心情並不相同,而是以多數人的福祉為前提、具備社會性的幸福,才是所謂的「善之至福」。正如在哲學領域所言的「真‧善‧美」,指的也是對於眾人有益之善。

這種思維受到許多心理學者的接受及繼承,牛津大學的麥可.阿蓋爾(Michael Argyle)教授,便將個人式的幸福命名為「情緒性幸福(心情上的幸福)」,與社會相連結的幸福則稱為「認知性幸福(具社會性的幸福)」(出自《幸福的心理學》,原書名: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巨流圖書)。

簡而言之,以個人愉悅為主的幸福,與以多數人福祉為目標的幸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幸福種類。關於這點,最近爆紅的美國心理學者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其暢銷著作《GRIT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原書名: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天下雜誌)中也有相關討論。

前頁圖表是非常簡化的圖示,提供各位參考(橫軸是恆毅力的指數,縱軸是追求快樂與目的之分數。)

達克沃斯博士從一萬六千份的問卷調查中,歸納出關於幹勁與二種幸福的細分數值。研究結果發現,充滿幹勁與耐力的人,都擁有社會性目標;只追求個人愉悅的人,通常恆毅力都不持久。

說到這裡,應該有些讀者會聯想到伊索寓言裡《三個工匠》的故事吧?旅人問三個工匠:「你們在做什麼?」結果,第一個工匠回答:「我在疊磚塊」;第二個工匠說:「我以砌牆來賺錢養家」;第三個工匠回應:「我在蓋一座流芳百世的偉大教堂」。當然,第三個人是最不感辛勞、能夠長久堅持並細心砌牆的工匠。

  《三個工匠》的寓言故事,匠人建造的東西可能是石牆,或是城堡,後來故事以各式各樣的版本流傳於全世界。這故事很簡單易懂吧?抱持著崇高目標意識及社會意識的人,一定擁有強大的恆毅力。換句話說,具備崇高目標意識或社會性特質的人,便具備成為領導人的特質,毋需多加擔心,他們自然會成為出色的領導人。

無論身處何種狀況,為了成為堅持不懈的領導人,時常自我提醒在心中保有崇高目標及社會貢獻意識非常重要。我經常到各大企業進行人才培訓或是經營者研修課程,最近,我在取得日本之首的銀髮照護S社幹部研修上,看到了某個場面,不禁對於該企業之所以能成為業界領頭羊恍然大悟。S社在研修課程之前,必定全員大聲高唱公司的企業理念,宣誓貢獻一己之力於社會。即使課程主題是提升自我,也一樣得先宣揚企業理念。

為了追求大眾幸福而進行的照護工作,是極為簡單卻絕對不可忘卻的信條。正因為企業固守崇高的社會意識,企業幹部對於自身的工作便帶著一份驕傲,能夠超越壓力的考驗,堅持於工作崗位上並追求卓越。

目標意識及社會意識的高度,會讓你產生更強的恆毅力。

請把社會貢獻意識深深地植入心中,為了廣大的人們、為了國家、世界或社會而努力。

 

 

以上內容摘錄自《共感領導力:33種使團隊高效運轉的領導策略》(尖端)

作為將「表演心理學」引進日本的先驅──佐藤綾子博士,將學術研究融合職場實踐,以最新穎的見解切入,分享透過心理學破解下屬隱藏於表情與動作底下的真心話,並技巧地將訊息確實傳達至對方心裡,使下屬自己點燃自己幹勁的33種方法!

進一步暸解本書內容:https://pse.is/MPKJ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