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社會性懈怠——團結不一定力量大

文/蔡宇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李盈儀

你一定聽過「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斷」的寓言故事,故事的含意是「團結力量大」;但你應該也聽過「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寓言故事,而故事的意思卻是「人多反而力量變小」。

到底1加1會等於2,還是有可能大於2或小於2,甚至小於1呢?

在正常情況下,當人數變多,力量應該會比一個人的力量大;但是工程師林格爾曼卻發現,個人在團體中的貢獻,會比單獨一個人時還低。比方說人在進行團體拔河時,個人所付出的力量,會比自己進行一對一拔河時來得小。

這種群聚後力量反而降低的現象,引起了心理學家的好奇。一九七九年,三位心理學家拉丹、威廉斯與哈金斯共同發表了一個研究,發現「當要求一個人單獨吶喊或鼓掌時的音量,會比他在團體中跟大家一起吶喊或鼓掌來得更熱烈、大聲」。

換句話說,當你單獨遇到偶像時發出的尖叫聲,一定會比跟很多人一起遇見偶像時還要來得大聲。這種「當個人身處在團體中,所付出的努力,比自己單獨付出時還少」的現象,就叫做「社會性懈怠效應」或「林格爾曼效應」。

俗諺不是說「團結力量大」嗎?為什麼會出現團結後反而變得沒效率的情形?這可能是因為在單獨表現時,比較容易顯示個人付出的努力,因此在個人表現的情況下會更賣力;而在團體中,因為成功或失敗是由大家共同承擔,不需要由個人負責,所以容易發生有人偷懶的情況。

還有一種可能則是,有些人認為,反正其他人可能會偷懶,所以就減少付出,好求得公平。

這麼說來,既然個人在團體中可能會混水摸魚,我們是不是就不要團體工作了?當然不是,人的能力有限,許多工作都需要透過團體的共同努力才能順利完成,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消減社會性懈怠效應。

通常可以藉由分派每個人有意義或獨特的工作,來增強每個人的責任心與榮譽感,促進個人對團體的認同感與凝聚力;或是減少團體人數,使每個人在團體中的表現都會被注意到。如此一來,就比較能避免這種不好的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