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有憂鬱症的我,該去住院嗎?

我住院之前有過某個病友的文章,對精神病院長什麼樣子依稀有個概念。我從這篇文章中獲益良多,所以想說也可以趁我住院的這段期間,紀錄在這裡生活的點點滴滴,提供一些資訊給可能住院的人。也希望可以讓不了解甚至誤解精神病院的一般民眾,更明白精神病院裡的樣貌,減少大家對「精神病院」跟「精神疾病」的誤會。 但這篇文章有幾點侷限,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我只能以個人的身份主觀地描述自己入住松德精神官能症病房的經驗而已,沒辦法代表所有的精神病院。再加上每個病友入院理由不一,所面對的人生課題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人從病房裡經驗到的,或者帶回去的收穫都很多元。 因此期待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能夠抱持著這樣的觀點來繼續。

文/Nevaeh Cai 師大科教所研究生

我住院之前有讀過某個病友的文章,對精神病院長什麼樣子依稀有個概念。我從這篇文章中獲益良多,所以想說也可以趁我住院的這段期間,紀錄在這裡生活的點點滴滴,提供一些資訊給可能住院的人。也希望可以讓不了解甚至誤解精神病院的一般民眾,更明白精神病院裡的樣貌,減少大家對「精神病院」跟「精神疾病」的誤會。

但這篇文章有幾點侷限,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我只能以個人的身份主觀地描述自己入住松德精神官能症病房的經驗而已,沒辦法代表所有的精神病院。再加上每個病友入院理由不一,所面對的人生課題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人從病房裡經驗到的,或者帶回去的收穫都很多元。

因此期待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能夠抱持著這樣的觀點來繼續。

為什麼我要自願去住精神病院?

2020 年 12 月中,我一個人踏進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準備辦理住院手續,原因(照診斷書上寫的)是「鬱症,復發」。這時候的我 24 歲,已經長期吃身心科藥物約一年半,卻還是常有「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在這個世界上」的想法,甚至想死。但我知道我不能這麼做,所以還是會認命地打電話給學校輔導老師,請老師帶我到松德掛急診。最近的一次是 2020 年 10 月底晚上的急診,當時沒有直接申請住院,是因為我還沒把兼職的工作安頓好,所以延後到 12 月中自己辦理住院。

住院的前兩三天我還是很猶豫,不確定住院對我來說究竟有沒有效果。我知道住院既能夠排除外界的壓力、讓自己得到妥善照顧,也可以針對我的人生課題進行諮商;但也同樣是因為諮商讓我有些卻步,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找不到適合的心理師,要求我又再跟新的心理師磨合,對我來說會有點辛苦。另外,雖說可以排除外界壓力,但還是可能會有病院內部的壓力,像是因為病院內生活步調緩慢,常常感到無聊、甚至於胡思亂想;或是處理與其他病友的人際關係等等。

我還是很猶豫要不要透過住院來減少自己想死的情形。在與友人的討論之下,我覺得雖然住院對每個人的治療效果不同,但很慶幸的是我還在念碩班,指導教授也知道我生病需要治療;學生身分加上課業、兼職工作都安頓好的情況下,我確實很有「餘裕」去嘗試住院對我的效果的。因此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

關於我住的「精神官能症病房」

我住的是松德的 7D「精神官能症病房」,在這個病房裡住的都是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躁鬱症等患者。這點不同於我在 2019 年 6 月所入住的 4B 病房:這間病房裡有各式各樣的病人住在一起,包含思覺失調症的患者等等。松德設立的「精神官能症病房」,似乎是台北市身心科病房中一個很新穎的嘗試。這裡的管制不像一般急性病房那樣嚴格:以我而言,我平常可以在房間裡用筆(不用特地跑去大廳使用),也可以請護理站保管超過 30 公分長度的充電線,在使用手機時借來充電。

精神科病房的格局跟平常我們接觸到的病房不太一樣,我大概會用「學校宿舍」來比喻。「精神官能症病房」裡有許多的套房,每個套房都有自己的編號;再來是大廳,就好比宿舍的交誼廳一樣,大家可以從自己的套房來到大廳活動,因此我在精神科病房裡,常常會跟其他大約十個以上的病友一起參加團體活動;就算沒有活動時,我們也可以在大廳裡一起聊天、玩桌遊(因此精神科病房可以說是十分注重病友之間互動的地方。)松德的精神官能症病房不同於樓下,每間都是附有獨立衛浴的套房,而樓下的健保房則需與病房中其他病友共用衛浴。

除了獨立衛浴的差別之外,精神官能症病房似乎一直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像是要排隊入住精神官能症病房的患者名單,跟要排隊入住一般急性病房的患者名單不同;在職能治療時也是獨立於其他病房,而有自己的職能治療活動空間與活動內容。另外,在 7D 還有一個特殊的空間:情抒室,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可以獨自抒發情緒的空間(這個空間也是在一般急性病房裡沒有的),在這個空間裡有一張供使用者休息的病床,外加非常多的枕頭、抱枕,讓使用者可以抒發情緒。

在精神官能症病房裡,女生的人數往往比男生要來得更多。在我住院期間,男生人數最多曾經到 5 個,而女生人數大概都在 15~18 之間穩定浮動。

精神官能症病房裡都在幹嘛?一天怎麼過的?

早上:早餐、跳操、吃藥、與醫師會談、團體活動

早上表訂是 6:30 起床,不過大約 7 點多快 8 點才吃早餐,大家也都睡到吃早餐才起床。再來 8:20 跳「五行健康操」,大家可以去 YouTube 搜尋看看,是很好笑的甩手操(哈),我第一次跳的時候真的邊跳邊笑!如果你覺得跳五行健康操很幼稚,其實也可以都坐在椅子上不動,就只要有出席就可以了。

如果把一週五個平日拆成上午跟下午兩個時段,那麼一週就有十個時段可以參加活動,其中五個時段是職能治療,另外五個時段則分別由臨床心理師、實習心理師、社工師、住院醫師、護理師帶領團體活動。一個團體活動的時間大概都在一小時到一小時半左右。團體活動是不是一定要參加呢?如果不參加團體的話,會被登記「愛心」,若是集滿了三顆愛心,就會遭受一個禮拜不能用手機的處罰,所以治療團體應該是一種半強制性的活動。

職能治療是什麼?

先來聊聊精神官能症病房的職能治療時間可以做些什麼:你可以選擇球類運動,像是羽球、籃球、桌球、撞球;或其他運動,像是基礎瑜珈、跳操;或是做手工藝,如串珠、織圍巾、織脖圍、編平結手環、做貓球球玩具;又或是繪畫(纏繞畫)、數獨、唱歌,都可以。

病友們通常直接稱呼職能治療為 OT, OT環節是唯一可以接觸到其他病房的病人的機會。曾經聽過 7D 的大家說, OT時 看到的別人都看起來怪怪的,甚至有的人身上還會有尿騷味,至於 7D 的大家則會區別「我們住在樓上的」和「他們那些住在樓下的」,似乎高樓層的我們自主照顧能力越好,越接近所謂「正常」。

不知道讀者會不會跟入院前的我抱有一樣的疑問:明明是來住院,為什麼卻要花時間做手工藝?職能治療對於病患的角色是什麼?照顧精神官能症病房的職能治療師曾為我解惑:據他所言,人們在空閒時感受到的無所事事,常常會因此覺得生活沒有目標、失去重心,這對病患而言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壓力,而職能治療的角色就是提供病友一些閒時可以做的事情,以培養個案興趣,讓個案在迷茫時知道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下午三點:領手機時間,自由活動

不同於其他精神科病房,精神官能症病房是可以用手機的,只是使用的時間上仍舊有所限制。每天下午 15:00,院方會用廣播提醒患者們到手機櫃領取手機,晚上 20:00 也會通過廣播提醒患者們把手機還回去。假日則是下午 13:30 就可以拿手機了,一樣是在 20:00 時收回。領取手機之後,直到晚上 20:20 為止,都是病患可以自由活動的時間。

自由時間可以做些什麼呢?如果有領手機的話,基本上大家都在滑手機;如果是活動之間的空檔(沒有手機可以用的時候),可以看電視、看書、寫日記、聊天、玩桌遊,比如說我住院前準備了「情緒卡」,想跟病房裡的大家玩;或是有的人會玩拼圖,有的人會畫畫,我們有一個「娛樂用品櫃」,裡面有很多蠟筆、畫筆、拼圖、圍棋、象棋、跳棋等等娛樂用品可供病房裡的大家使用。

晚上:肌肉放鬆、熄燈

晚上 20:20 有個活動叫做「肌肉放鬆」,跟正念的概念相同,希望透過專注在呼吸、感覺肌肉的緊繃與放鬆、冥想等方式,來讓病患能夠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關注自己。晚上 21:00 吃完藥,21:30 關燈準備睡覺。

精神官能症病房的詳細規定

關於 3C 用品的使用

手機的三大使用規定:不拍照、不錄音、不錄影。另外,不能使用筆電,不過可以使用平板。病院裡只有吹風機專屬插座,手機和平版只能用行動電源充電,再麻煩親友把行動電源帶回去充電。

每天固定的吃藥時間

9:00、13:00、17:30、21:00

在這裡每個人需要排隊吃藥,護理師會先推出一台機器,紀錄每個人用什麼藥,然後再掃描一下病患的手環條碼,接著問名字與出生日期,以核對身份,確認無誤後後再給藥吃,吃完藥後還要打開嘴巴,給護理師檢查有沒有把藥吃完。早上吃藥時也會測量血壓,問身體有沒有哪裡不舒服,以及前一天解便幾次。體溫則是早晚各量一次。

關於洗衣服的規定

醫院裡可以自己決定要穿病人服或是便服,病人服可以每天領每天換洗,自己的衣服則要請親友帶回去洗,或是花錢請洗衣團體洗衣跟烘衣(所以如果你是冬天住院的話,毛衣就不用帶了,因為烘毛衣會縮小)。看一週洗了幾件衣服,有固定的算法跟費用。

關於病院的伙食

就是一般般的便當,不好吃也不難吃。入院會先問病患有沒有飲食上的限制,不吃什麼、對什麼過敏、素食是哪種素等等。我們吃的是「乙等伙食」,一天三餐總共 205 元(早餐 45,午、晚餐 80)。如果要幫每天的便當打分數,滿分 10 分的話,大概 5~6 分吧。很多人會不喜歡正餐,所以買一堆零食進去吃,晚上睡前吃泡麵當宵夜的人也很多。不過要注意的是,在病房裡不能分享食物,不過可以趁護理師沒注意的時候趕快分享零食 XD。

病房內的運動需求

病房內有提供跑步機和腳踏車機,只是不會供電,跑步機就只是在一個帶子上面跑,沒辦法有調整速度等需要用電的功能。另外還有提供共用的瑜珈墊可以使用,只要向護理站借用即可。

住院花費

我從 2020 年 12 月 16 日住到 2021 年 1 月 26 日共 42 天,我住健保房(三人房或四人房),所以住院的醫療花費是 17726 元(如果要升級成雙人房,要補的差額是每晚八百元,而升級成單人房的話是每晚多 1200 元,我自己本身沒有額外花這個錢)。另外伙食費是 8325 元(一天 205 元),上述這兩項花費比較不會因人而異。而接下來的花費項目會因每個人的需求或購買習慣而不同,像是我申請兩份診斷書共 115 元,或是在醫院裡填購買單買洗髮精、潤髮乳、零食餅乾等等花了大概 1000 多,又或是給洗衣團體洗衣服六週總共花了 700 元。

所以說,住院到底可以幹嘛?真的可以幫助到我嗎?

剛住院第十天的時候,我曾經很懷疑為什麼要來住院。那時的我只知道住院的功能可以調藥、可以跟醫療團隊會談,跟參加由各職系專業人員帶領的團體。但我覺得住院讓我從一個可以照顧自己(又照顧一隻貓)的人,變成被照顧的人,這讓我非常地不習慣。從一開始自己走完住院流程,直到踏入精神官能症病房,我都覺得自己是個獨立自主的人,但住院後的我卻需要護理師盯著我吃藥,晚上睡不著想吃樂力靜,還要等護理師跟醫師討論之後才能吃。我變成一個失能的廢物。在病院裡,雖然拿走了壓力,拿走了指導教授(?,卻也拿走我平常相處的朋友,拿走手機,也拿走我的貓。

住院最主要的功能只有「保全生命」而已吧?既然我不會自殺,不會自殘,也不需要調藥,那我住在醫院豈不是浪費醫療資源?當時的我認為自己不一定需要透過住院來接受治療,或許反倒可以學一些自我照顧的方法,帶回去照顧自己即可。找不到住院目標的我,也曾跟住院醫師吵著要出院,醫生便跟我討論了在出院之前可以完成哪些門診做不到的事,包含「心理測驗施測」與「家庭會談」。「我相信你是學科學的,你也會希望有一些數據來了解自己的狀況吧?」這時我才被醫生說服,再加上我覺得需要家庭會談,我才選擇繼續住院。

在住院期間,我也學會慢慢去思考,住院前的我,和住院後的我,有什麼不一樣。除了在職能治療學會怎麼用毛線打脖圍之外,還學會了「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再照顧他人的情緒。」

呼應到心理測驗的結果,我是個把他人需求擺在自己需求前面的人。以我在病院裡的經驗為例,我的室友在當時快要住滿兩個月,常常因為難以承受出院之後,整個社會給她的壓力,因此時不時就會用額頭去撞床邊的白色窗框。這樣的舉動在我看來非常地緊急且嚴重,我因此多次向護理站通報隔壁床病友自我傷害的行為,請他們協助處理,但護理站總是說晚點查房時會去關心,而不是馬上採取行動。

「你知道為什麼護理師一接收到你的訊息,都不會馬上去處理嗎?」一位護理師反問我。「一方面我們鼓勵病友,當自己有困難的時候,要學會自己向護理站求救;另一方面,我們希望你了解的是,他人的情緒不一定是你的責任。」慢慢地,我才了解,當別人難過的時候,我可以選擇用我最舒服的方式活著。我可以陪伴,可以陪她把情緒記錄下來,我也可以選擇離開,別總是把別人的情緒攬在自己身上,這樣會太過辛苦。

住院還有一個好處是,住院醫師每天都會來跟你晤談大約十到十五分鐘,如此一來便能夠「長時間且密集地」觀察病患每天的狀況,了解病患在遇到什麼情境下容易情緒波動,這是一般看門診做不到的——門診最多就是醫生每週跟你聊一次而已。住院期間只要心情不好,都可以去找護理師聊聊天。在精神官能症病房裡的護理師都很願意跟你聊,都像個受過訓練的心理師一般專業。跟護理師聊完通常都會好一些,護理師們也會把病患的狀況交接給醫生,讓整個醫療團隊都可以一起協助你度過難關。

所以住院到底有沒有用呢?我只能分享自己的經驗,覺得住院可以從和病友的互動中學到怎麼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他人的情緒;院中所安排的心理測驗,讓我更了解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以及後續的諮商方向;住院安排的家庭會談,讓我知道在家人的相處上可以怎麼調整,讓我了解家庭會談是「沒有要求誰要改變,單純想讓家庭成員達到共識」的一種方式;而最重要的應該是可以給自己安排一個大休息的時間,吃飽睡飽多喝水,調整自己的作息,做一個大充電(我外宿的室友都說我住院之後皮膚變好,應該是早睡早起又多喝水的緣故吧)。

結語: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文章一開始提到對住院的擔心與遲疑的部分(像是對諮商的矛盾、太無聊反而容易胡思亂想、及病友人際關係的處理等等),在住院後回過頭來看,似乎不會是太大的問題。以諮商這件事情來講,松德是教學醫院,所以住院所提供的諮商是由實習心理師來帶領,而我因為(很傲嬌地)不想給實習心理師諮商,所以我選擇不諮商,改由平時與住院醫師的談話為主。另外,我沒辦法容許自己長時間沒有生產力,因此無聊的時刻我都會以打毛線來度過,算一算我住院期間總共打了 6 個脖圍,也就沒有因為無聊而胡思亂想。最後,這次住院期間沒有遇到令人困擾的病友,人際關係上的相處都很能適應。

文末,我想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只能代表我自己」。這篇文章是我自己住院期間的觀察,且僅僅是針對松德的精神官能症病房的觀察,無法推及其他精神病房,也無法完全代表所有精神病房的情況。再者,每一位病友來到病房的原因不同,人生歷練與經驗也有所差異,我僅就我的經驗做分享,期許讀者能夠透過我的視角一窺精神病院的樣貌。

6 則留言

  1. 我在想松德和台大醫院哪間比較適合自己
    我在松德看門診和醫生談比較少
    我在台大醫院也看過診,去年醫生建議我住院,我沒有住。
    但我心情不太好。

  2. 我明天要去住4B還是4D的樣子吧⋯⋯因為疫情比較麻煩,要PCR
    醫生沒跟我提到7D這樣的環境不知道是因為我的狀況需要跟家人遠離所以不能使用手機比較好還是其他的⋯⋯
    但還是謝謝分享,想到要等明天PCR通知才能進去就快瘋掉了,什麼東西都還沒準備
    (加上自己弟弟今天中午才確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