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在比較中,遺忘了自己是誰

在比較中,遺忘了自己是誰

淵旎從有印象開始就是不停地被比較。小時候父母會比著「誰比較乖」, 連便當店的老闆娘都會直接對她說:「跟妹妹誰比較漂亮」, 然後上學了就比「誰考試考得比較好」, 大學畢業被親戚家人追問著工作薪水「誰賺比較多」。然後她想未來就是不停被比「誰嫁得比較好」、「哪個人的老公比較優」, 想到這些比較, 有時候得到「比較優異獎」, 開心當然不在話下, 但真的很害怕哪一天會落馬啊! 然後就繃緊神經,緊緊護著獎盃,可是淵旎卻覺得活得好累啊……

你是否也曾有這樣的時刻:不停地比較自己與他人,從髮型、服裝、臉型、膚色等外貌,到學歷、家庭狀況、經濟能力、事業等成就,但無論怎麼比,總覺得自己輸人一截,沒有突出之處,平庸如一般人,卻又渴望他人的注目,就如同那個比較的對象一般。甚至有時候感覺自己「比較成癮」,忍不住就是想要計較爸媽對誰比較好,主管對誰比較信任。比較之後若自己真的「比較差」,就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做得不夠好、不夠多,或是自己比較沒有價值,所以獲得不了他人的重視。

經過層層的比較之後,開始感覺自己愈來愈不快樂,會忍不住找愈來愈多可以比較的事物來與其較勁,但不知道怎麼的,卻只覺得自己愈來愈糟,看到愈來愈多需要改進與增強的部分,對自己愈來愈沒有自信。其實,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碰過太多「比較與被比較」的場面,從學歷到外貌、婚姻,什麼都能比,比什麼都不奇怪……

我們在潛移默化當中, 學會了比較, 有時從比較中感覺到自己的優異, 找到成就與優越感;有時卻讓自己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負向迴圈,看見自己總是少了什麼、缺了什麼,甚而開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別讓比較成為你痛苦的源頭

或許比較讓人嘗盡痛苦,但這些痛苦仍無法阻止人們繼續比較,難道是因為我們這麼喜歡自虐?其實並不是的,比較的確有時讓人愈來愈不滿意自己,但有許多時刻,比較的意義是讓人可以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就如同考試排名,從名次了解自己的學習成就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也藉由他人來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到達了怎麼樣的程度。就像是在汪洋中漂流的船在大海中拋下一個錨,它變成了我們的基準點,以此為基礎了解自己的相對位置,對自己的位置做出解讀。

我還記得網路上有一個補習班名師在影片中說了一個故事,內容大約是在講有個女學生失戀了,內心非常痛苦因而找老師尋求安慰。雖然老師告訴她許多道理,女學生仍然在被分手的情緒當中。後來老師為了讓她心情可以比較平復,想到了一個辦法,突然到飲料店買了一大桶的綠茶,並要她把這些綠茶一口氣喝掉,喝到最後女學生痛苦萬分,甚至開始嘔吐飆淚。這時候老師問她痛不痛苦,她說痛苦,老師問她是否比失戀痛苦,她回答「是」。老師後來幽默的下一個結論:「痛苦是比較出來的」。

看完這段影片時,我也笑了出來,一方面欣賞這位老師的幽默,一方面又佩服他用實際體驗的方式,讓人去感受到「經歷或看過更痛苦的事情,藉此讓自己比較好受」。在學校裡,我也會讓孩子們看看非洲難民的生活與飲食環境,來讓他們珍惜目前擁有的生活,珍惜食物。比較有它正面的意義,讓我們看見自己未曾注意的擁有。

我們藉由了解比自己更加弱勢的人,身處在更糟糕境遇的人,體會到自己的幸福;但同時,也會因為看到「人生的勝利組」比自己優異的條件,認為自己仍有一段需要更加努力才可能追得上對方,甚而懷疑自己不受上天眷顧,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比較,可以讓我們不過度耽溺在自己的痛苦當中,仍能看見自己的擁有;比較也可以讓我們對目前的自己感到不足而沮喪,看見自己失落的一角。比較讓我們看見自己,有時滿足了自己的優越感,所以不停地比較,想要去「證明」自己很好;比較也讓人看見自己的缺乏,感受自己的不足,於是感到難受,懷疑自己是否沒有價值。

過度的比較,反而讓我們失去自己

當淵旎發現,只有藉由比較,她才能獲得安全感時,她已經落入比較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只有藉由比較才可以知道自己到底好不好,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比較」不壞,它有其正面意義與價值,但當過度耽溺於比較當中無法自拔,

把比較取代了本身對自我的認識,便會產生一種錯覺:比較後的結果才是真理。對自己的評估與理解不重要, 於是與他人比較後的結果慢慢變成了自我價值的代名詞,任由他人的表現與成就來定義自己價值,便遺失了許多的自己。

「比較」,讓我們得知自己與其他船隻的距離,卻也要看看自己在航行途中,

經過了哪些美麗島嶼,經歷了怎麼樣的暴風雨,又曾看見多少次的彩虹。當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比較上,便會慢慢忘記自己在過程當中的努力,失去看見自己本質的能力,迷失在汪洋當中。

你知道自己是如何與他人比較的嗎?

淵旎突然發現,她總是習慣去比那些自己比別人差的部分,但比別人優秀的部分,她都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聽起來好像是自卑,但其實卻是自己的驕傲──她應該要是個什麼都很厲害的人。

有時「比較」會像個癮,在比較中安定,卻也在比較當中自卑。因為比較可以讓我們從他人的視角來看看自己,從另一個角度來衡量自己,然而若只從他人的角度來了解自己,便會失去對自我的評估能力。

回到自己本身,想想「我」是怎麼想自己的?我「感受到的」自己,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能幫助我們回到自己本身對自己的認識,感受自己的存在,才不會一味地將自己的價值,交託在他人的手中而不自知

 

以上內容摘錄自《你,其實很好》(四塊玉文創)

是誰要你委屈?是誰讓你自卑?你的人生不該活在別人的期待裏,要相信,你值得被好好對待。心理師吳宜臻帶你找回自信的最佳途徑。

進一步暸解本書內容:http://bit.ly/gbm011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