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學生擅長「自我管理」與「社會覺察」,卻不擅長「自我覺察」很少探究自己的內心、定位與價值觀。在無法迴避的資訊爆炸時代,面對與世界的社會比較,我們可以透過社會情緒學習幫助自己。美個選擇都是在認識自己;選擇沒有對錯,跌倒了、繞路了,都是形塑我們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之中永遠都是有plan B,不知道去哪裡,轉個彎也可以。
本場講座邀請楊曜瑗心理師與我們分享親子教養議題。內容包含了孩子越講越故意、夫妻兩人的標準落差,媽媽的自我覺察與練習、伴侶支持與理解等等。聽完後,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不一定要是「完美」的父母,接納自己有犯錯的可能,才能允許自己有重寫和訂正的機會。「夠好」就好了。
即使是身為心理師的品皓,有時候也是會對小孩沒有耐心,甚至會和小孩一起「爆炸」。或許孩子真的就是爸爸媽媽「甜蜜的負擔」;而「情緒」也是我們需要一直不斷練習、不斷學習的課題。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更細膩地去瞭解情緒發生的階段和細節。當我們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就能夠更有餘裕地應對「衝突現場」。
2022-4-9(六)哇賽線上講座首次邀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戴伸峰老師,來跟大家分享犯罪心理學啦!回響熱烈,再來一首安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