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學習不能太舒服?

學習是快樂或痛苦?從快樂開始,因不適感躍升!

學習應該快樂,還是必須承受不適?這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擇。
快樂學習能激發動機,不適感學習則推動突破。
從入門到精通,從興趣到堅持,學習需要的不只是方法,更是節奏與心態的調整。

你覺得學習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呢?

「快樂學習」曾是臺灣教育現場的核心口號,希望孩子能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學習,讓知識變得有趣、輕鬆。

但近年來,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在《隱性潛能》書中提出另一種觀點: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於對不適感的承受與跨越。

學習究竟該是快樂的,還是必須經歷挑戰與挫折?

本文與中原大學教育所的簡志峰教授,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一起釐清「快樂學習」與「不適感學習」的界線與連結。

不適感學習≠不快樂學習

快樂學習」與「不適感學習」兩者並非對抗,而是適用於不同階段的策略

快樂學習多半發生在學習的初期,重點在於引發興趣、降低抗拒感。舉例來說,孩子剛開始接觸學習英文,若能透過遊戲、影片或生活化素材進行學習,更容易建立正面感受,讓他們願意主動投入。

然而,當學習進入中後期,若希望進一步精進,就必須面對難題與卡關的過程,此時便需要「不適感學習」。這類學習強調的是挑戰自我、進入瓶頸並設法突破,也就是俗稱的「刻意練習」

例如在語言學習或運動訓練中,初學者可能因新鮮感而感到快樂,但唯有持續挑戰自我、跨越不適感,才能真正累積能力,邁向熟練與精通。

理解這樣的轉換歷程,有助於幫助學習者不只在起步時充滿動力,也能在遇到瓶頸時持續前行。

快樂學習幫助我們啟動興趣,不適感則讓我們邁向成長。

克服不適感,需要動機與策略

不適感學習雖然能帶來成長,但若長期停留在挫折與卡關的狀態,往往會削弱學習動力。

要度過這段停滯期,關鍵在於兩個要素:「內在動機」、「適當的學習策略」

心理學中常提到的「成長型思維」強調,失敗並不代表能力不足,而是尚未達成目標的自然歷程。這種心態能幫助學習者面對困難時不輕言放棄。

然而,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容易受限於眼前的挫折,難以從長遠的進步中獲得成就感。

舉例來說:
家長嘗試在家中創造「全英文對話環境」,希望孩子透過日常使用語言來學習。即使搭配外在獎勵(如零用錢)機制,孩子仍容易回到原本的習慣。若缺乏興趣或看不到立即成果,即使金錢誘因再多,也難以維持長期學習。

上述例子反映了外在動機雖能短暫推動學習,卻無法真正培養持久的學習熱情。因此,建立內在動機至關重要。

除了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與價值,也可以透過「降低挑戰門檻來維持動力。將大目標拆解為小任務,如從「一週都講英文」改為「每天講英文 10 分鐘」,讓學習者更容易完成並獲得成就感,進而培養對挑戰的正向態度。

創造心流,困難也能帶來快樂

當學習進入穩定階段,快樂與不適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有時候,那些堅持挑戰、逐步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可能帶來一種更深層的快樂:成就感與自我突破的滿足。這種狀態,與心理學中所說的「心流(Flow)」有著密切關聯。

心流是一種沉浸感,常出現在人們面對略高於自身能力、但仍可掌握的挑戰時。這樣的任務既不過於簡單,也不至於令人沮喪,反而因為難度恰到好處,使人產生高度專注與內在動力。

對許多正在持續學習的成年人來說,心流也可能出現在某些堅持的歷程中:持續創作、閱讀艱深的書、練習新技能等。

雖然過程並不輕鬆,但也因此更能體會到跨越障礙後的滿足。這樣的快樂,不是來自當下的輕鬆,而是從努力中的突破所累積出來的心理回饋。

有些挑戰並不輕鬆,卻能帶來更大的滿足與成就感。

推薦閱讀:創造《心流》體驗,三大關鍵掌握幸福


從興趣開始,也從不適成長

學習的快樂與不適,其實不是互相排斥的兩種方式,而是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的元素。

當我們剛接觸一門新知,輕鬆有趣的引導能幫助建立興趣、降低抗拒,讓學習變得自然且持續。

但隨著經驗的累積,若想真正深化理解、精進技巧,就需要進入「不適感學習」的階段,透過挑戰與刻意練習來打破停滯、邁向突破。

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動機,善用快樂與挑戰兩種能量,我們才能在學習的路上走得更長、更穩,也走得更有成就感。

學習,就是一趟從快樂到挑戰的旅程。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36|學習該追求快樂還是不適感?快樂開始,不適感躍升 ft.簡志峰」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