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需要一直成長跟進步呢?
有的時候,會有一種感覺,好像世界變得有點快,快得讓人家會來不及反應跟跟上。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以前花了好幾年累積了一些技能,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以後,好像就漏了。或者是你剛熟悉某一個系統,公司就又換了另外一個流程。
難免會有一種感覺是:「我已經很努力了,但為什麼沒有辦法進步得很快呢?」
我們常常會以為進步這件事情,只要你花時間、有努力,就會慢慢變好。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超速進步》,作者史考特.楊分享了許多關鍵學習法則,帶我們了解到,阻礙我們進步的,常常是我們最理所當然的直覺跟習慣。
三個常見的學習迷思
在努力成長的過程中,許多人投入大量時間練習或工作,卻始終看不到明顯成效。阻礙我們進步的,其實正是那些最理所當然的直覺與習慣。
其中常見的三個學習迷思值得特別留意:
1.經驗等於進步
許多人相信「做十年就自然會變厲害」,但若是缺乏修正,累積的經驗往往只是強化錯誤而已。
像是開車、跑步這種動作,如果一開始就使用錯誤姿勢,再怎麼反覆練習,也只是把壞習慣變得更加熟練。
所謂「熟能生巧」,其實要搭配持續調整,否則只是徒增錯誤的熟練度。
2.熟練後,大腦會懶惰
人腦天生傾向省力,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愈加熟練,就會進入一種「自動駕駛」的狀態。
像打字、開車、洗衣服這些例行任務,當動作內化成習慣後,就很難再進一步改善。
大腦會選擇以最少能量應付,不主動升級技能。如果長期缺乏挑戰或變化,就等於放棄了進步的機會。
學習要持續成長,應該找到「有點難,但不至於太困難」的挑戰區間,才有機會讓大腦持續更新。
3.人們害怕聽到真正有用的回饋
許多人其實並不排斥回饋,但是是偏好那些能帶來好心情讚美的正向回饋,例如:「你好棒」、「很有潛力」。這些肯定很舒服,但卻無助於指出偏差與錯誤,反而讓人停留在原地。
真正有助於進步的,往往是那些讓人不舒服、甚至會感到被否定的修正型回饋。
一味逃避,雖然比較自在,卻會錯失改進的契機。能否擁抱修正性的建議,決定了我們是否能跳脫停滯,邁向下一個階段。

忠言逆耳利於行
光靠努力,並不會保證自動進步。若缺乏有效的回饋,就好比在黑暗中奔跑,跑得越快,越容易撞上障礙。回饋正是學習能否加速的關鍵指標。
回饋的來源可分為來自他人,以及來自自己。這邊先談談「他人的回饋」。多數人其實只喜歡聽讓自己舒服的話,但真正能幫助我們修正偏差的,往往是那些令人略感尷尬,甚至會讓人防衛的建設性批評。
可惜的是,身邊的朋友通常不忍心打擊你,通常語氣婉轉,甚至乾脆不說。就算有人指出問題,我們也容易選擇忽略或合理化。
要讓他人的回饋真正發揮效用,需要三項練習:
1. 修正看待回饋的心態
練習提醒自己,別把別人的建議視為對自我的否定,而是當作一次升級的提醒。對方或許只是指出「你的簡報太快」、「這一段不夠清楚」,並不代表「你不夠好」,而是希望你表現得更好。
面對他人給予建設性回饋時,保持「我還可以進步、還在學習中」的成長型心態,就能減輕情緒上的挫折感。
2. 將回饋拆解成可行的行動方案
例如當有人說:「你的簡報太乾」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問自己:「是不是沒有講故事?語調是否太平?內容缺少停頓?」
將模糊的評論拆解,看看有沒有哪些是可以連結到可以實際行動改變的方案。就可以從一個模糊、看似在批評我們自己的評語,整理出一些具體可以改進的方向。
3. 找誠實但理解你的人給予回饋
一般朋友往往不想冒犯你,通常將事情陳述的相對委婉,甚至只會說明好的一面。
因此你可以主動出擊,比如說:完成簡報後請同事挑出看不懂的地方,甚至可以請 AI 扮演「最嚴苛的評論者」來挑毛病。
當你主動要求回饋,並表達出「我願意接受批評」的態度,別人也會比較放心提出真正的意見,協助你釐清盲點。

給想持續進步的你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擁有一套正確、可持續的學習與進步策略,比較能不被環境所淘汰。多數人並不是真的不努力,而是過於依賴本能與直覺,無意間錯過了修正、優化與突破的契機。
努力當然值得肯定,但如果方法錯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帶來有限的結果。試著跳脫「習慣就是最好」的迷思,勇敢挑戰自己的弱點。
世界持續變動,學習也需要持續更新。下一次當你想靠努力補足,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得更好?或許,改變行動的策略,才是你真正需要的那一步。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超速進步:從新手到專家,12條精通各領域的學習法則
作者:史考特.楊
出版社:天下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76|成長不是靠拚命,是用對方法:《超速進步》的關鍵提醒」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