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Nana

心理師Nana

臨床心理師,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理事,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兩個孩子的媽。

《活出你的本來面目》:心理學大師榮格教你面對陰影,活出自己的英雄之旅

生活穩定,但我還是不快樂..

現代人身處快速變動的時代,許多人迷失在外在壓力中,忽略內心的聲音與真正的需求。榮格心理學強調透過「個體化」過程,與內在陰影對話,走向更完整的自我。所謂陰影並不是負面的敵人,而是那些被忽略、被壓下的自己,只要願意理解,它們反而會成為走向完整的力量。真正的幸福,不在扮演外界期待的角色,而是在與真我對話後,踏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愛,可以不辛苦》:用覺察取代指責,讓溝通更靠近真心

在愛變淡之前,學會重新靠近

愛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帶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情緒模式進入關係,卻少了理解與彈性。
多數時候,溝通失敗並非沒有對話,而是彼此期待不同、缺乏覺察與明確表達。
當我們願意回到自己身上,辨認真正的需求與失落,就能以更柔軟而清楚的方式與對方互動。
懂得自己,也懂得如何相愛,愛便不再是消耗,而是共同成長與靠近的過程。

爸爸也會產後憂鬱?從鈍老公到神隊友的心理調適與成長

成為父母的路上,沒有人需要完美

太太懷孕時,先生雖然缺乏生理變化的提醒,但內心也開始承擔起責任與身份轉變。過去醫療現場與社會環境多以媽媽為主角,爸爸常淪為旁觀者。其實爸爸最重要的角色是情緒上的支持與陪伴,與太太站在同一陣線,面對孕期挑戰。
成為父母是共同學習的歷程,透過理解、溝通與包容,一起成長為彼此的後盾。

別再跟自己過不去:擺脫內耗的兩大關鍵與三個日常小練習

擺脫無聲內耗,找回心裡自在

內耗是一種將大量心力消耗在自我懷疑、自我批評與過度在意他人評價上的心理狀態,讓人感到莫名疲憊。化解內耗的關鍵在於提升自我覺察、保持心理彈性。透過日常練習停下來觀察情緒、理解需求,並學會善待自己。就能逐步減少內耗,找回內在平靜與力量。

不想上學、不寫功課?面對孩子的「抗拒」父母如何陪伴

培養孩子獨立自律好習慣

孩子在上學階段,常會遇到一些讓家長感到困擾的情況,例如不想上學或拖延寫作業。剛入學時若孩子情緒激動、抗拒進教室,通常與分離焦慮有關;但若持續較久,可能與適應困難或社會化壓力有關。至於作業拖延,除了專注力問題,也可能是手部肌肉發展不足,讓書寫變得吃力。家長若能依孩子狀況調整節奏與規則,不僅能減少衝突,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