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曾經的夢想嗎?那些曾讓你熱血沸騰的目標,如今完成了幾個呢?
夢想雖美,現實卻常讓人感到挫敗,或許是受限於資源、沒錢、沒時間。
今天就讓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F學院創辦人王永福(福哥),一起拆解高效生活裡的節奏與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掌控感,讓夢想的目標能慢慢落地。
掌控感,才是生活的底氣
有些人會說:「我不需要什麼精彩的人生,我只想平平淡淡地過一生。」
這樣的選擇沒有不好,關鍵不在於有沒有目標、有沒有追求,而在於你是否對生活有掌握感。
當你知道自己「可以努力」,也「可以休息」時,生活會出現一種很穩定的節奏。這種掌控感會讓你更喜歡自己,喜歡自己能認真,也能放鬆的樣子。
不少人之所以會報復性熬夜,會焦慮,都是因為覺得生活不是自己在安排,而是不斷被要求、被追趕。當你失去掌控感,生活就會像失速的列車。
我們真正想追求的,不是什麼偉大的成就,而是這種:「生活是我安排的」的感覺。那就是最根本的掌控感。

每天列出3件最重要的事
許多人會誤以為高生產力的關鍵是讓自己無時無刻都忙碌,把行程排滿。
但事實上,真正高效的人,是懂得區隔什麼時間該高產、什麼時間該放鬆。如果一整天都在逼自己產出,只會導致大腦疲乏、精力耗竭。
所以重點不是一直做事,而是找出屬於你自己的黃金工作時間。把自己的高效時段保留下來,專注完成需要高度專注或創造力的工作。
像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也提過,他每天只安排四個小時創作,寫完就收工,下午則是固定運動。他知道自己一天可以高效運作的時間就是那幾個小時。
對一般人來說,不一定有辦法像創作者那樣自由安排時間。許多人早上起床就忙著送小孩、趕上班、處理一連串突如其來的任務。等到晚上終於有自己的時間,孩子還不睡,還要做功課,最後只能靠「熬夜」來換取一點自由。
其實透過做一些調整,也能重新找回生活掌控感。像是提早入睡、提早起床,把清晨留給自己。那段安靜、不被打擾的時間,可以坐下來,拿出紙和筆,寫下當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特別標出三件最重要的任務,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優先順序,也讓整天的節奏感更清楚。
計時,是為了忘記時間
許多人都聽過番茄鐘工作法,卻不知道如何使用。
其實計時的核心目的在於要讓我們「忘記時間」。或許聽起來像個悖論,但實際上這是讓我們進入專注狀態的關鍵。
舉例來說,你在高鐵站準備搭車,距離搭車還有 25 分鐘。先幫自己設定15 分鐘的計時器,反而能把握這15分鐘專心工作,不必分心看錶注意時間。
很多人誤會了計時的目的,以為是逼自己壓力很大地完成任務。其實,計時真正的意義,是幫助你開始做那些「該做但又不想做」的事。因為有一個清楚的終點,人就比較能撐過開始的那段抗拒期。
每到設定的時間點,電子裝置就會響一聲提醒。這麼做會讓你更清楚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就會更努力地完成一個段落。
這種清楚的時間邊界,其實是一種掌控感的開始。當你有太多事在身上,不知從哪開始時,不妨試著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幫自己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節奏。

越忙碌,越需要掌握感
生活節奏一旦建立,就更能掌握自己的節點與狀態。你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專注、什麼時候該放鬆;什麼時候該衝刺、什麼時候可以慢下來,甚至完全停機。掌握節奏後,做事會更游刃有餘,也更能感受到日常的從容。
要長時間穩定地創作與工作,前提是你得是一個狀態穩定的人。有些人說自己忙到沒時間運動、無法早睡,只能犧牲休息來換取工作成果。
但睡眠和運動不是可有可無的休閒,而是讓人保持效能的關鍵機制。休息從來不是浪費,而是調整與蓄力,幫助你以最佳狀態迎接每一段真正需要發揮的時刻。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67|從忙碌追趕到從容掌握,成為更喜歡的自己 ft.王永福」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