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夢境等於預言?

在夢裡療癒自己:從情緒釋放到創傷復原

夢,是我們每天經歷卻常常遺忘的神祕旅程。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不起夢?夢境又與記憶、情緒甚至創傷有何關聯?從腦科學角度探索夢的功能,大腦在夜晚其實從未真正休息,它正默默運作、整理我們的情緒與記憶。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夢工廠的真相,看看夢是如何幫助我們修補心靈、重整人生!

作者/王輝斌

不論東西方,夢一直是讓人好奇,似乎帶有預言性質的日常。不管是美夢、惡夢或是春夢,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

但讀者們是不是也覺得夢的記憶好短呢?如果醒來後沒有馬上回味細想,可能不到五分鐘就忘記了!

說到解夢,其實是心理學家的專業,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些關於夢的腦科學吧!

為什麼夢總是忘得特別快

很快就忘了夢的內容,並不是你的記憶特別差喔!

事實上,記憶力再好的人,如果沒有刻意去回想夢境,也是很快就忘了。

這是為什麼呢?

隨著檢驗儀器的進步,科學家對夢的健忘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研究發現,記憶的形成與提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腦所處的狀態。

夢境發生時,大腦的環境與清醒狀態有顯著差異,比如說,在快速動眼睡眠(REM)階段,大腦中與記憶編碼及整合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甲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與血清素 [serotonin] ) 的濃度明顯降低, 使得夢境內容難以有效地轉化為記憶儲存起來。

另外,在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與高階認知功能及記憶整合密切相關的前額葉皮質活動也明顯減弱,同樣也造成夢境難以被編碼,難以在醒來後被喚起。

目前認為這樣的機制是具有保護作用的。因為我們睡覺的時候,大腦並沒有完全「閒」下來;相反地,就像電影 「腦筋急轉彎」的劇情,睡覺時大腦會將早上的經驗解碼,並把有利於生存的資訊重組保留下來。

而作夢,與睡眠時記憶的解碼跟重組有關。所以適度忘記夢的內容,除了可以避免與現實混淆外,也能避免大腦記憶容量超載


推薦閱讀:「睡眠恆定」聽起來很專業,其實說白了就是「睡眠債」


夢有安撫情緒的功能

不過,夢可不是只與記憶與學習有關而已,它同時也被認為有安撫情緒的作用!

研究顯示,REM睡眠不僅在記憶整合中扮演關鍵角色,還有助於重新處理情緒記憶。在這個睡眠階段,情緒調節區域(如杏仁核)與認知控制區域(如前額葉皮質)之間的連接會比清醒時顯得弱化,而這項變化有助於「降溫」情緒激動的記憶 (例如: 壓力與創傷性事件),使這個經驗可以在不引發過度情緒反應的情況下被「模擬」與整合至記憶中

也就是說,夢境允許個體在安全的內部環境中模擬、重溫潛在威脅,從而預演應對策略,增強生存機會。這種「虛擬威脅演練」,能使大腦在面對現實危機時反應更迅速有效。

同時,作夢時的情緒降溫機制,也有助於調節與平衡情緒,使人們在面對創傷性或壓力事件後,能夠恢復情緒穩定,進而促進整體心理健康。


推薦閱讀:作夢也能幫助事業?!Google的概念竟然也是夢到了~


當夢工廠失能時

相反地,當作夢的機制失常,原本應該是要幫上忙的演化成果,反而成了干擾生活的惡夢。

一般來說,適當的惡夢(nightmare)是將創傷與壓力的回憶整合進夢境中,透過一次次重播的腦海練習,讓我們再遇到類似災難時,有更快速的反應與更正確的抉擇。

但過度的惡夢則讓人在驚恐的情緒中甦醒,緊繃的情緒也會使得再次入睡變得困難,造成夜晚的睡眠時數減少,於是有了隨之而來的睡眠剝奪症狀,例如疲憊、情緒暴躁…等。

最常見的臨床例子就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對他們而言,惡夢不再只是夢,而是停重複、甚至可能放大的創傷經驗,進一步加劇了白天時的症狀(如:情緒不穩)。

回到上述說的參與作夢的大腦機制,研究發現,PTSD患者的杏仁核(負責處理恐懼與負面情緒)通常呈現過度活躍的狀態,而負責抑制與調節的前額葉皮質功能則明顯降低,導致創傷記憶難以得到有效的情緒降解。

另外,PTSD患者的REM睡眠結構往往不完整且零碎,也就是說,REM睡眠調節情緒的功能無法完整的進行。


推薦閱讀:被惡夢困擾的倖存者——聊聊PTSD中的睡眠問題


夢境的力量:情緒調節、創傷處理與心靈保護

這裡我們簡介了夢境在情緒記憶處理及進化適應上的重要角色(學習與情緒),而不單是無意識的幻想。透過夢境,我們的大腦能夠處理和釋放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與情感,提供一種情緒釋放與心靈修復的方式。

這個過程不僅有助於我們處理過去的經歷,還能幫助我們以更加平衡的心態,面對未來的挑戰。

然而,當這些處理機制受到阻礙時,例如對於PTSD的患者來說,惡夢便可能成為情緒無法釋放的表現,反映出大腦未能順利處理創傷經驗。這些惡夢可能讓個體陷入恐懼與焦慮的循環,無法順利進行情緒修復。

因此,夢境或許正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當大腦無法有效處理情緒時,惡夢可能提醒我們需要尋求幫助,並修復那些尚未解決的創傷。讓我們有機會在潛意識中找到情感的平衡,並為醒來後的世界準備好更加積極的心態。

下次醒來時,如果覺得自己好像有作夢,不管是好夢、惡夢,還是害羞的春夢,都是大腦默默在幫我們處理人生的足跡呢!


主要參考文獻:

  • Nir, Y., & Tononi, G. (2010). Dreaming and the brain: from phenomenology to neurophysiolog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4(2), 88–100.
  • Eichenlaub, J. B., et al. (2014).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dreaming. Current Biology, 24(2), 134–140.
  • Walker, M. P. (2004). The role of sleep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31, 55–69.
  • Scarpelli, S., et al. (2022). Sleep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 Focus on Dream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906769.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