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得要勇敢跨出舒適圈嗎?
仔細想想,每一次跳出去或跨出去都能夠帶來成長嗎?
要怎麼做才能真的有成長,而不是亂跳呢?
這次要分享的這本書《大人學獨自升級》,作者是大人學的兩位共同創辦人姚詩豪與張國洋。
這次以書本中的其中一個主題「跳出舒適圈」,和大家一起思考,真正的「升級」並不只是盲目的跨出去,而是要有策略性地擴大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
舒適圈這個概念,最早大約在 1908 年有兩位心理學家Robert Yerkes與John Dodson提出。他們認為如果人一直待在完全安逸、沒有壓力的狀態下,表現會停在穩定但平庸的水準。可是如果壓力太大,焦慮過度,表現會隨之下降。
而介於這兩個極端當中,就有一個「適度焦慮區」,有點焦慮但又不會太焦慮,剛好可以刺激人進步。後來就有其他學者延伸這個概念,提出人的狀態可以分成三個區塊:舒適圈、延伸圈跟恐慌圈。
舒適圈就是一個安全熟悉、不太有挑戰的區域;延伸圈就是適度的挑戰,可以帶來學習跟成長;而恐慌圈就是挑戰過頭,壓力大到讓人害怕,根本不會成長。
由此可知,成長最好的位置,並不是在舒適圈裡面,也不是一下子就要跳到恐慌圈,而是要在舒適圈的邊界逐漸往外推。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要不要離開舒適圈,而是如何真正的成長。

成長,從舒適圈開始
「舒適」圈,就會給人一種安逸、懶散、不求上進的印象,因此才會鼓吹「成長就要勇敢跨出去」。但舒適圈並沒有不好,它不是一個讓你退化的陷阱,而是你技能、經驗的基礎。
想要成長,關鍵在於如何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在原本的基礎上去延伸,同時讓舒適圈越來越大。舉例來說,有一個人經營水餃店 10 年,對餐飲流程、食材搭配都很熟悉。
這時候,如果想升級,他可以選擇開發新的口味,把產品線多元化,或者是開分店,甚至打造品牌。也可以做煎餃、做小籠包。都是延續他熟悉的專業,並且同時讓他的舒適圈越來越大。這就是擴大舒適圈的概念。
許多人會以為不斷地跨出去就是成長,但如果只是一直換工作而沒有方向,最後就不是成長,而是流浪。今年做行銷,明年去做補教老師,後年就去開餐飲業,在各行各業當新手,但是都沒有站穩腳步。

不是所有改變,都是成長
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參雜兩個動機在裡頭:一種是迴避的動機,由於受不了當下的狀態,想要逃離;另外一種是接近的動機,因為有一個清楚的目標,要往那個方向前進。倘若是為迴避動機而做出選擇,事後比較容易後悔,因為只是想要逃走而已,但其實根本不知道要逃去哪裡。
舉例來說,有一些人想要換工作或是換跑道,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追求成長,但實際上有可能只是一種逃避。可能受不了老闆、討厭同事,或不喜歡眼前的這個環境,所以急著想要跳出去,以為這樣子就一定會比較好。
因此,在真正行動之前,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長期目標是什麼?
- 要靠哪些技能和經驗,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 眼前的選擇,是在幫助我更接近目標,還是只是想要逃離現狀?
當我們了解自己,回歸初心,就能判斷眼前的選擇是否在幫助我們靠近長期的目標。立基於初心所做的決策,才更有機會能在時間的考驗下朝長遠目標前進。
推薦閱讀:《刻意進化》卓越不是天賦,而是自我認同與韌性的鍛鍊
舒適圈是你的最佳跳板
舒適圈不是限制,而是起點。以此為基礎逐步往外拓展,不僅能保有穩定感,也能帶來新的挑戰與成就感。
不妨想想,你現在的生活裡,有沒有一件事能稍微再向前推進?或許是比平常更積極地參與會議討論,或是學習一項能夠補強專業的小技能。
當你願意在熟悉與挑戰之間找到平衡,勇敢向外跨出那麼一點點,長期累積下來,你會發現原本有限的生活,正在一步步開展出新的廣度與深度。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大人學獨自升級:真正的升級是擴大舒適圈【職場終極奧義】
作者:姚詩豪、張國洋
出版社:三采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88|心流,不是跳脫,而是在舒適圈邊界觸發《大人學獨自升級》」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