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趙柏榕
––
每天打開手機或工作電腦,你是否常在微小通知中分心,卻又渴望全神貫注的愉悅?
曾經在彈吉他、繪畫或打CODE時,忘卻時間、心無雜念,只專注於手中的節奏與思維嗎?
筆者就曾經在打羽毛球的時候,從身體冷卻的情況下,熱身並進入到一種掌握球場,無所不能,且非常愉悅的狀態。這種兼具挑戰與投入的狀態,心理學家稱之為「心流」(Flow)的體驗。
進入心流會發生什麼事?
1980至1990年間,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透過質性訪談與數百份日誌分析,研究運動、藝術、工作與人際互動中的「最佳經驗」。他從中歸納出心流的八大要素:清晰目標、立即回饋、挑戰與能力平衡、深度專注、行動掌控、自我意識消失、忘我,以及時間扭曲。
當活動的挑戰程度與個人能力匹配,且伴隨明確目標與即時回饋,受試者最有可能進入心流。此時,他們暫時放下自我評價與未來焦慮,體驗到高度的「享受」。
這與僅因滿足生物或社會需求而生的「快樂」不同,心流中的享受富含創新與成就感。多項研究也指出,心流經驗結束後,個體不僅能在能力上獲得分化(更有自信),且在思維、情感與身體上達到整合,整體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心流不僅是短暫的幸福片刻,更是長期幸福感與抗壓性的來源。
當我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邊的任務上,身體與意識協調運作,其他一切雜念自動消散,瞬間的滿足與成就感油然而生。
隨著這樣的體驗累積,不僅每一次做事都更有效率,也會發現自己在面對工作或學習上的壓力時,更能保持冷靜,像是把生活中的混亂碎片,逐漸拼湊成一幅清晰有序的畫面。
推薦閱讀:讓你開心做事的關鍵:心流(flow)
不必多,剛好就好
要在忙碌中喚醒心流,其實不必花大錢或大工程,只要從「減少干擾」開始。
試著把手機調成靜音或飛航模式,甚至在工作或讀書時把它放在看不見的抽屜裡,讓自己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專注於手邊的事情,免於每一個通知都打斷思緒。接著,將大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例如讀完一章課本後允許自己站起來伸展五分鐘,或是寫完一段程式碼就去煮杯咖啡。
透過「番茄鐘」:專注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的循環,你既能保持高效率,也能確保適度的放鬆,讓專注力更持久。
最後,為自己打造一點儀式感:在開始一段專注時光前,不妨泡杯喜歡的茶或咖啡,聽一首輕柔的背景音樂,讓大腦知道「儀式」已啟動,接下來就是心流時間。
這些簡單的小動作,能幫助你更快進入狀態,也能讓每一次投入都成為一段愉悅而充實的體驗。
推薦閱讀:創造《心流》體驗,三大關鍵掌握幸福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