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靈感?先耍廢一下

想破頭還是沒靈感?研究:做點無關小事比硬想更有效

當我們卡在一個問題上時,與其硬撐,不如暫時中斷、轉去做一件無關但需專注的小事。研究發現,這樣的「有效休息」能幫助大腦擺脫錯誤線索的干擾,重新看清問題本質。關鍵不在於等待靈感,而是讓固著的思路慢慢淡化,給真正的解法浮現空間。休息,不是逃避,而是讓思緒重新整理的主動選擇。

坐在書桌前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問題,查了文件、試過不同方法、翻舊筆記,一小時過去了就是沒辦法搞懂。

受不了,決定要去刷個馬桶。

半個小時過去,馬桶亮晶晶,回到書桌前,不知為何,一眼就瞭解剛剛卡住的問題是什麼,內心也明亮了起來。

果然,馬桶就是能讓我順暢的關鍵,肚子跟腦子都是。

上面這個結論,就是典型的錯誤歸因。能讓人腦子清明的不是馬桶,是休息。

為何休息反而能激發靈感?

一種說法是潛意識在幕後繼續努力,像小精靈一樣,默默地幫忙解題。

但這篇研究的觀點是:之所以卡關,很可能是一開始被誤導了,腦子被「固著」(fixation)卡住了。

休息的作用不是交給潛意識,而是讓那些錯誤的聯想慢慢模糊大腦不再被干擾時,靈感自然有機會浮現。

研究者設計一個測驗,讓參與者解題前,先看到一些「看似有幫助、其實是錯的提示」,這就是典型的「固著」:被錯誤的方向綁架,走不出來

有些人卡住之後馬上重試,有些人則被打斷去做別的事,例如閱讀短篇小說或做語詞聯想任務,幾分鐘後再回來解原本的題目。

結果發現:那些被誤導、但有暫時中斷的人,回來重解時表現顯著變好。而那些沒被誤導的人,不管馬上解還是晚點解,都差不多。

也就是說,中斷轉換一下、晚點再看問題,真的會有幫助。


推薦閱讀:《慣性思維》揭露:人為什麼會不知不覺走向極端?


什麼樣的休息才有效呢?

跟很多人想的不同,不是去發呆、放空、等靈感,反而是要讓你「專心去做一件別的事」,但這件事跟原本的問題完全無關。像是閱讀一篇跟主題無關的文章、進行簡單的任務(刷馬桶),都是有效的方式。要用這段時間讓原本卡住的思緒連結消退。

也就是說,休息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主動幫你的大腦有重新整理的過程,讓那些錯誤線索逐漸變模糊。

所以,卡關時別再繼續撐著,也先別發呆等靈感降臨。找一個簡單但有點需要專注的小任務,要完全不相關的內容。可能是閱讀、整理、簡單的遊戲或分類工作。這不只是休息,更是讓錯誤答案慢慢退場的過程。

不是想不出來,只是被錯的方向綁住了。放過那些錯誤的聯想,答案會自己浮出來。


推薦閱讀:心理學解析:人為什麼會「瞎忙」?


主要參考文獻:

Smith, S. M., & Blankenship, S. E. (1991). Incub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fixation in problem solv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4(1), 61–87.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