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長,如何選擇才安心?

心理人看心靈成長課程(下):挑選心靈課程的4大篩選原則

在挑選心靈課程時,有四個方向值得特別注意:首先,避免使用極端手法、要求羞辱或打擊自我的課程。其次,要小心那些讓人「越上越焦慮」、必須無限升級的課程。再者,若課程過度依靠神秘學包裝、缺乏理論與科學依據,也要保持懷疑。最後,授課者應該有清楚的專業背景與倫理訓練,而不是靠浮誇的頭銜來增加說服力。心靈成長,應該幫助我們更自在地成為自己,而不是在追求支持的過程中承受新的傷害。

對於某些「心靈成長團體」,以極端手法例如要求學員在眾人面前接受辱罵、貶低,甚至刻意打擊自我認同,來藉此營造所謂的「重生」或「覺醒」效果。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類課程的問題潛藏嚴重風險,甚至可能造成心理創傷。

在上篇文章裡,我們從三個角度檢視這類課程的問題:倖存者偏誤、不當方式也可能帶來好結果、「有效性」不等於「安全性」。

那麼,回到日常生活中,如果想參加心靈課程,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以下四個具體的篩選原則,協助大家追求心靈成長的同時,找到安全、健康又能真正幫助自己的課程。

1. 避免用極端手法「打破自我」的課程

在挑選心靈課程時,首要原則是避免那些強調極端做法的課程。有些課程會要求學員在團體中公開檢討自己、甚至接受羞辱,藉此營造跌到谷底、再度重生的衝擊感。

雖然參與者可能因此感受到短暫的震撼或情緒釋放,但這樣的方法卻潛藏高度風險。對敏感的人,或曾有創傷經驗的人而言,更可能因此受到二次傷害,而非獲得真正的成長。

相反地,好的課程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提供安全的學習氛圍,並透過漸進而溫和的方式,引導學員進行自我探索。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強行摧毀自我再重建。

2. 避免會無限升級、越上越焦慮的課程

這類課程的目的,往往不是教會你方法,讓你能在生活中獨立使用,而是設計出一個讓人離不開的循環。在這樣的模式中,學員會不斷被灌輸「我還不夠好」的想法,並被誤導認為只要再投入更多時間與金錢,自己就會變得更好。

如果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課程人員會告訴你「因為你只上了初階,還需要進階才能真正突破」。或者暗示你「還沒參加 VIP 課程,所以效果不夠好」這些話聽起來合理,彷彿真在幫助你成長,但實際上卻創造了一種無限課程的商業模式。

好的課程應該提供清楚的方法,讓學員在結束後,能獨立地運用所學,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增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推薦閱讀:《黑馬思維》:終結平庸,人生不照公式也能突圍


3. 避免用神秘學包裝的課程

有些課程會宣稱自己超越科學,強調「古老傳承下來的秘密智慧」,或是以「能量頻率轉換」為名,告訴你只要敞開心靈,就能改變命運、連接宇宙的脈動、吸引正能量。

這些說法聽起來吸引人,卻缺乏理論與科學證據的支持,最終往往使學員對課程產生一種近似信仰的依賴,而不是建立真正可驗證的成長基礎。

可靠的課程應該能清楚說明方法背後的理論依據,讓學員理解為什麼它可能有效,而不是僅僅以「相信就對了」作為依靠。當然,科學並不是萬能的,仍有許多現象無法完全解釋。但正因如此,科學更重視安全性——能區分哪些方法有效、哪些做法可能帶來危害。


推薦閱讀:人為什麼《迷信》?從宗教信仰到日常習慣,你可能正在做


4. 避免來路不明的導師

有些心靈成長的講師會替自己冠上聽起來十分炫麗的稱號,例如「宇宙頻率轉換專家」或「量子能量療癒師」。這些頭銜雖然吸引人,但如果缺乏具體的學術背景或專業訓練,它們的可信度就值得懷疑。

心理學、心理治療或相關領域的專業能力,並不是依靠個人頓悟或神秘力量就能獲得,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系統性學習與實務訓練。

心理學領域中,專業人員不僅要具備理論與技術,還必須接受倫理規範與專業認證。他們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更審慎地介入,也懂得在遇到嚴重心理困擾時,如何提供合適的協助與轉介。

試想,如果一位學員在課程中觸及童年創傷、焦慮或憂鬱,而講師沒有心理學背景,那麼這些深層議題很可能被忽視,甚至被錯誤處理,導致二度創傷。這樣的風險絕不能掉以輕心。


推薦閱讀:「線上心理諮商」挑選全解析:合法嗎?誰適合?怎麼選?


成長是成為更自在的自己

心靈成長與學習本來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但我們更需要學會篩選。希望上面分享的幾個原則,能幫助大家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避免花錢卻反而傷害了身心。

真正的心靈成長,不是要把你塑造成另外一個人,而是幫助你更自在地成為自己。

願每個人在探索內在的路上,都能走得安心而平穩,用安全而健康的方式去累積屬於自己的力量。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43|你的心靈真的不需要課程嗎?破解心靈成長迷思!」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