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群甯、蔡宇哲
現在不管看文章或電視節目,總是會出現一些神奇的稱號,像是真神奇的生活家、XX達人、宅神……等,這些自封或被封的莫名稱號背後都有個目的,就是要讓觀眾接受這些人是個專家,接下來講的內容才容易被取信。
很多人可能會說:別傻了我還是有判斷能力的,不會因為他是專家我就相信,他亂講我也是不接受的。真的嗎?人是否真能如此理性的對事不對人?如果專家跟一個普通人都說了一個錯誤的訊息,一般人對於訊息的接收程度會有不一樣嗎?
研究者讓一群人閱讀一篇關於人每天需要睡幾小時的文章,每個人看到的文章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文章結論有很多種,分別是認為睡眠時間從8小時到不睡都可以。跟部分參與者說這篇文章是個諾貝爾獎得主寫的,跟另一群參與者則說文章是個YMCA經理所寫的,這些參與者讀完文章後會被詢問說相不相信這文章的說法。
結果發現,諾貝爾獎得主說人可以完全不睡覺這麼扯的話都有人會相信,但YMCA經理最離譜只能說到2小時大家就會不信了。由此可知,專家講的話確實大家都比較相信,而且就算講得比一般人離譜也沒關係,人們還是會相信的,這樣聽來是不是有點怪呢?
這種心理反映出人們對於生活中的未知到不安,往往會想要抓住一個答案才放心。不論是考卷上或生活情境,遇到不確定或沒有正確解答的時候,就總會開始對自己沒有信心,會希望老師能夠趕快給一個標準答案才能安心,因此專家的說法就成為了最好的解答了。但生活並不像是非題那麼簡單,很多時候答案往往比表面觀察到的還要複雜,因此專家所提供的訊息並非唯一正解。
對於專家可不可信還有一個判斷方法是,他所表達的意見真的是來自於專業見解嗎?有不少專家名嘴有名氣以後就當起海巡來了,管事情管到海邊去,連不是他專業領域的事也要管,但還是會有很多人買單接受他的說法,這有可能是受了「月暈效應」的影響。
當我們看到一位扶著老太太過馬路的人,或者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看到讓座的人,就常會覺得他們真是好人,想像他私底下一定也是個充滿愛心、奉公守法,而且品德良好的人。這種「看到別人有一點好,就以為他什麼都好」的想法,就叫做「月暈效應」。而一般人看到專家在某方面學有專精,就很容易以為他在其他方面 也都很好、懂很多,要知道很多教授、博士都是生活白癡啊。專家並不是什麼都懂,別把他說的話當作聖旨了。
由以上兩個心理效應可知,人們的心理是不自覺地較容易相信專家,也正因為此我們更應對專家說法小心一點。不是說不要相信專家,他們的看法確實是很值 得去參考,畢竟能被稱為專家就有其不同於一般大眾之處,但千萬別忘記了專家也是人,他的知識跟觀點也是有限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他們說的話當作是意見 參考,而不是當作唯一遵守的道理,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啊。
(本文感謝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張滿玲助理教授提供諮詢)
參考文獻:
Communicator discrepancy, source credibility, and opinion chang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