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2016)的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美國社會開始強烈關注「假新聞」這項議題。不過台灣的大家似乎更早就遭受假新聞的荼毒,算是走在世界潮流的前沿吧?(該覺得驕傲嗎這…)不過,大家在什麼情況下會去執行「事實查核」(fact checking)呢?應該是在對新聞內容感到有所懷疑的時候吧。但是啊,研究發現當我們知道有其他人也在讀這些可疑的新聞時,進行事實查核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這個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者以一系列八個實驗來告訴大家一件事——人們一旦覺察到其他讀者的存在,進行事實查核的意願便會降低。不過只要提醒人們回想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便有機會抵消這個負面效果!
主要的實驗流程是這樣的:實驗參與者必須登入某新聞網站並在上面閱讀三十多個新聞標題,但這些標題有真有假,參與者的工作便是決定哪些標題是真的哪些標題是假的。每答對一題得一分,但若答錯一題也會被扣一分,最終的分數會被換算成金錢發放給參與者。選項有三個,除了〔真〕和〔假〕之外,還有〔事實查核〕這第三個選項。如果參與者在某一題選了〔事實查核〕這個選項,那他就可以在實驗結束時得知這一題的正確答案。
參與者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人在登入新聞網站後,會見到自己的名字顯示在網頁角落,在此將這組稱之為〔單獨〕組。另一組人在登入後,除了自己的名字外,還會看到另外102個正在線上的其他使用者的名字,稱之為〔群體〕組。就這樣,這個操弄很簡單吧?但是這樣竟然對參與者選擇〔事實查核〕的意願產生了影響。不管在哪個實驗中,〔群體〕組的參與者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都比〔單獨〕組還要低。而且不管選擇〔事實查核〕可以加分或會被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
接下來的實驗更神奇了。研究者把原本的「新聞網站」改成「Facebook」,也就是讓參與者在Facebook的介面上讀這些新聞標題並判斷真偽。結果當介面換成Facebook這種社交網站之後,〔單獨〕組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竟然降得跟〔群體〕組一樣低。是不是因為Facebook這種社交網站,不管怎樣都會給人“總是會有誰也在看吧”的感覺呢?
中間還有好幾個實驗,這邊先略過不談,不過我想提一下最後一個實驗。因為研究者發現,一般而言警覺性(vigilance)比較高的人,似乎比較不容易因為身處群體中就疏於事實查核。是以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者想知道人們的警覺是不是造成〔群體〕組事實查核比例較低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於是便要求參與者在開始讀新聞之前先回想自己過去和現在的職責、義務與責任(duties,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這麼一做果然讓〔群體〕組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增加到跟〔單獨〕組一樣高!
所以囉,大家以後記得提醒自己,在社群網站上看新聞的時候要特別提高警覺,想清楚再決定要不要按讚分享喔!
參考文獻:
-
Jun, Y., Meng, R., & Johar, G. V. (2017). Perceived social presence reduces fact-check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23), 5976–5981. doi:10.1073/pnas.170017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