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想過財富自由嗎?
多數人提到「財富自由」,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賺到足夠多的錢,不再為生活奔波。
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賺得越多、想要的也越多,那自由又從何而來?
本文由心理學博士蔡宇哲與財務管理專家郝旭烈(郝哥)一起從慾望談起,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留下一點「餘裕」,找回真正的自由。
要達到自由,先搞懂慾望
慾望,往往不是從「需要」出發,而是從「看見」開始。如果你從來沒見過一樣東西,也不會想要它。
舉例來說,在 iPhone 問世之前,大家習慣的是有實體按鍵的手機。我們無法想像手機可以變成一塊純螢幕的玻璃板,因為從來沒見過。iPhone 出現、重新定義「手機」的樣貌後,過去那些按鍵機變得過時,我們的慾望也隨之更新,甚至升級。
當我們看見別人擁有得更多、更好,自然而然會低估自己已有的,並產生「我也應該要有」的慾望。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社會比較理論。而在社群媒體上,這樣的比較已經從「跟鄰居比」變成「跟全世界比」,讓我們無時無刻都暴露在欲望的風暴裡。
在慾望被滿足後,還會觸發大腦的獎賞機制。刺激多巴胺分泌,帶來短暫的快感。但這種快感是會遞減的:今天你收到一個名牌包很開心,明天可能就需要更高級的款式才能再次感到興奮。慾望像是一個無底洞,一旦啟動,就很難停止。
想要≠需要:怎麼分辨?
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沒有標準答案。不同年紀、不同處境的人,對於「想要」與「需要」的定義會不一樣。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優先的是「活得下來」。年輕的時候,可能需要拼命賺錢,因為沒有錢,無法生存下去。
規劃財務時,郝哥常用「三階段,三張表」觀念:
1.現金流量表
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確認現金流。打開存摺,盤點自己可用的現有資金。
2.損益表
要讓自己有賺錢的能力,並且有能力將賺的錢留下來,才會有餘裕。
3.資產負債表
盤點自己有多少貸款,並將資產扣掉負債,了解自己淨資產情況。
這些資料,就是你區分「能買」與「不能買」、「該要」與「不該要」的依據。清楚自己現階段的資源狀態,也就更容易知道,什麼是暫時可以忍住的「想要」,又有什麼是真正支持你活下去的「需要」。

生命有限,但慾望無窮
人生值得追求的四樣東西,如同一輛跑車的四個輪子:有錢、有閒、好健康、好關係。但現實是,如果沒錢,其他三項根本顧不上。所以年輕時拚命工作、努力賺錢,沒有錯。但問題是,當我們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賺錢,卻沒有意識到,其他輪子也在慢慢磨損。
金錢可以累積,但時間只會越來越少,注意力更是稀缺中的稀缺。我們努力讓每一分每一秒都「發揮價值」,卻不知不覺,把所有時間和注意力都用來回應別人的期待,而不是照顧自己真正的需要。
這種「沒時間」的感覺,其實和慾望是一體兩面。當我們不斷往上看、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夠多,就會陷入永無止盡的匱乏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重新看見自己已有的、足夠的,讓內心重新安定下來。
就算只是睡前關燈的那幾分鐘休息,放下手機、讓腦袋喘口氣,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照顧。這樣的「暫停」,不是拖延,是讓我們能夠繼續長跑。

推薦閱讀:《我們為什麼要賺錢?為什麼要存錢?》了解金錢意義,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
有餘裕的選擇,而不是對奢侈的追求
無論是面對慾望、管理金錢,還是照顧時間與注意力,最核心的觀念就是:給自己一點餘裕。
不論你是處於努力存錢的階段,還是開始想把重心轉回生活本身,餘裕都是一切選擇的起點。
不需要一天之內著急變得從容,也不必為了追求完美的人生樣貌而焦慮。真正的自由,不是什麼都要,而是知道什麼東西夠了、什麼事情值得保留。
有餘裕,才有餘地;有餘地,才能選擇。而當你願意為自己騰出一點時間、一點心力,也許你會發現:原來你早就有了過得不錯的條件,只差一個願意慢下來、重新看見的自己。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35|馴服欲望,是走向財富自由的關鍵ft.郝旭烈」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