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有感知力的人嗎?
在夜深人靜、獨自一人的時候,總會湧現出許多複雜的感受,腦中也充滿了各種思緒。
更進一步地,你可能會開始釐清:「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樣的想法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自我覺察很重要,而了解自己,當然也包含對「感知」的理解──既包括對內在的感受,也包括對外在環境的覺察。
這一次,就由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剪紙藝術家楊士毅,一起帶我們認識感知力,運用感知力學習如何傾聽內心的聲音。
情緒需要被「解壓縮」
情緒就像是一個壓縮檔。如果你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要怎麼處理?
透過感知力,來「解壓縮」繁亂的情緒,把它攤開來,一個一個看清楚,再去理解、處理。
每一個情緒,都是內心對你的呼喚。重點不是擺脫它,而是去理解它、照顧它。要知道眼淚從哪裡來,它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此刻會悲傷?這份悲傷裡包含了什麼成分?
當你能理解情緒的形成,就像看到烏雲正在聚合。只有知道聚合的過程,才有可能去中斷,甚至化解那份情緒。
連快樂也一樣。你必須知道快樂是怎麼發生的。否則快樂就只是偶然的相遇,它不屬於你。因為你若不清楚它的組成,就無法再造,只能被動等待。
有感而發?拿筆記下來
感知力是所有故事的開始。有感,才有辦法抒發,才有辦法輸出。而那個「感」,就是你接受到這個世界的觸動。
當你有了感覺,卻沒有去理解它,往往會轉而去怪罪那些不理解你的人。如果我們習慣這樣的反應,就會一直和自己維持一種不好的關係,因為你也會討厭那個無法善待自己的狀態。
但是不壓抑感覺,有時也會造成問題,所以很多人選擇開始壓抑情緒。因此,要去找到一種可以輸出感覺、卻不會造成問題的方式。
文字書寫,就是其中一種方式。透過文字來整理與收納情緒中的起心動念,把所有感知列下來,就會變得一目了然。
書寫的時候,條列式寫出來也沒關係,不需要把自己當成文學家或作家,只要當成一個在整理、在收納的人就可以了。

不評價,讓自己不再受困
停留在過去,我們容易感到痛苦;停留在未來,我們又會感到焦躁。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提出正念(Mindfulness),透過自我覺察,讓我們回到當下。
第一步,是認真去覺知當下的感受。
第二步,就是「不評價」。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養成一個習慣,就是盡可能保持客觀。這裡的客觀,指的是「在反省,但不是批判;在檢討,卻不是譴責」。
正念的核心,就在於這種不斷探索內在的過程。它不僅僅是看見自己,更要用「不評價」的態度來看待自己。才不會在自我探索的路上越走越深,反而陷入更痛苦之中。
安定與力量,來自感知力
感知力,不是為了對世界表達或說故事,也不是為了與外界溝通,而是為了探索自己、理解自己,最終成為對自己真正的明白。
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自己,便不必依賴外界的眼光,也不再被他人的評價左右。
自信,不是因為你擁有什麼,或與他人一樣;而是因為你清楚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
而這份「存在的意義」,正是讓我們能堅定走下去的力量。

推薦閱讀:《正念之身》:改變思維也能慢老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68|從痛苦到明白,感知力是種超能力ft.楊士毅」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