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如其來的逆境,領導者該如何度過難關呢?
領導力的考驗,不只在順境,更是在逆境之中。
在這個科技不斷迭代與更新的時代,變化的速度讓人幾乎無法喘息。
市場、組織、甚至人心都在加速變動,焦慮成了新的日常。對領導者而言,逆境不再是偶發的危機,而是持續出現的常態。
這次由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CEO高階經理人的專業顧問張敏敏老師,一起來探討領導者在逆境底下的困境以及因應方式。
順境領導 VS 逆境領導
逆境在學理上的定義,其實主要自於正向心理學大師Seligman。Seligman 提出正向心理學時,反思了傳統心理學長期聚焦於焦慮、耗竭等負面議題,希望將研究焦點轉向人類在面對困境時的力量與復原力。他在界定「正向」的同時,也提出了與之對立的概念—逆境。
逆境的特徵,在於會讓人感受到自己身處某種艱難的環境中,被困住、無法脫身,並且會覺得可行的解決方法很少,成功機率極低。這種情境往往引發緊張、焦慮與恐懼,伴隨著「希望感」的缺乏。當人對未來的希望減少時,心理的安全需求便浮現,就像馬斯洛所說,人性底層的求生本能會被喚起。
在組織運作中,順境與逆境需要截然不同的領導特質。順境中,領導者的號召往往能激起團隊的熱情與士氣;而在逆境中,領導者的一聲號令,則必須喚醒成員的求生意志。目的不同,所需的能力與特質也不同,能同時具備兩種能力的領導者較為少見。
然而,面對當代變動快速的環境中,理想的方向並非在兩者之間做取捨,而是培養同時具備「順境領導」與「逆境領導」能力。唯有能在變動的環境中兼具兩種力量的領導者,才能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帶,為團隊創造更長遠的穩定與信任。
逆境決策
外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時,領導者每一個判斷都可能影響整個團隊的命運。但其實在逆境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做決策,只不過進行決策容易會讓領導者感到害怕。
因為在壓力下,容易會陷入決策癱瘓,害怕失敗、遲遲不行動。然而,逆境的變化往往是瞬間的,可能只有五到十分鐘的反應時間。一旦領導者選擇不作為,事態就會自行惡化,團隊也會感受到不安與恐懼。
因此,身處逆境中的領導者必須提醒自己:「我仍是那個要做決定的人。」決策不但要快,而且自己必須能夠知道,這個決定的確是困難,但自己不得不做。要做到這點,可以掌握以下兩個方法。
1.建立小型決策團隊
找一兩位值得信任的夥伴進行簡短討論,快速蒐集意見,但最後仍須要由自己拍板定案。
2.善用直覺
伊利諾大學的研究指出,直覺並非純粹的感性反應,而是過去經驗與專業知識在大腦中累積後,因新情境觸發而產生的「快速洞察」。換言之,直覺是一種經驗濃縮的智慧。
推薦閱讀:能相信直覺嗎?3個問題幫自己快速判斷,訓練出更準的直覺
培養成長型思維
在逆境中,領導者往往無法依靠完整的資訊或明確的數據,只能倚賴膽識、信念與累積的經驗。直覺,其實與「成長型思維」密切相關,思維可以培養,直覺也就可以刻意練習。
所謂成長型思維,強調從經驗中學習、聚焦過程而非結果。無論一個決策的結果好或壞,都應回頭思考:當初是根據哪些訊息做出這個判斷?是否曾考慮過其他可能性?透過這樣的自我覺察,能讓人在面對新問題時更具彈性
因此,我們在日常中就可以開始練習,平常不管做的決策,覺得結果是好或不好,都可以去關注它的過程。去了解自己做的這個決策,是因為哪一些訊息而做這個決策,或者是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這樣的反思成為習慣,直覺也會逐漸被經驗打磨得更精準。做決策或思考難題時保持彈性至關重要,不要因為熟悉的情境,就自動落入固定的思維模式。逆境之所以稱為逆境,正是情況與以往不同,舊有的解法不再適用。
勇於決定,更要敢於前行
逆境考驗的,不單單是天賦,更是思維的彈性。領導不只是管理他人,更是自我鍛鍊的歷程。
好的領導者,能在壓力下仍保持覺察,同時也保有一股衝勁,勇於向前邁一步。因為唯有行動,才有創造機會的可能;一旦停留,就只能被動接受變化。

逆境領導:哈佛商學院經典個案,克服管理失靈,重塑思維,一流主管帶出高韌性一流團隊
作者:張敏敏
出版社:天下雜誌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05|突破逆境,穩定人心的職場領導術ft.張敏敏」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