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你的孩子作弊了,你會怎麼辦?
面對孩子作弊的情況,往往讓家長既擔憂又希望能立即糾正孩子的行為。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回應,才能理解孩子的內心掙扎,並在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支持?
透過Nana心理師與葉品希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角度,分享孩子作弊行為背後的動機,而家長可以如何透過耐心的對話與支持,幫助孩子找到更健康、正向的方式,來達成他們的目標。
孩子為什麼作弊?
在與孩子討論作弊問題時,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看似明確的理由,但這些理由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孩子的內心想法。
所以,我們在了解孩子的行為時,需要有耐心,而不是急著給出答案或強行說服他們按照我們的方式行事。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作弊原因:
· 來自家長或學校的期望壓力
· 自我期許過高
· 面對失敗的挫折,忍受度低
· 缺乏興趣或動機,想應付過去
· 任務過於困難或缺乏時間準備
· 不真正了解「作弊」的意義
· 抄襲問題(年紀較大的孩子)
孩子想要表現好是很正常的需求,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
問題在於,孩子可能會選擇不當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標,而作弊就可能是他們所選擇的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孩子調整達成目標的方式,而不是單純批評他們的行為。

不只是「道德判斷」的選擇
早期的心理學家認為,作弊是道德發展水平低下的表現,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選擇作弊,可能是因為道德教育的不足。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家開始提出不同的看法。
他們認為,人們在面對選擇時,會衡量作弊所帶來的好處與所需承擔的風險。如果作弊帶來的好處多,而成本較低,某些孩子可能會選擇這樣的行為。
有研究也發現,情境或環境對作弊行為有微妙的影響。例如,在光線昏暗的房間裡,參與者作弊的頻率較高。因為人們會感覺到更多的匿名性,因此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決策。相對的,明亮的房間則會讓人感受到更多的暴露和監視,作弊行為較少。
除此之外,心理和認知的因素也會影響作弊行為。當孩子過度關注結果而非過程時,他們更容易作弊。另外,當人們睡眠不足或感到疲倦時,他們的自我控制力會下降,也會使得他們在面對誘惑時更容易選擇作弊。
這些研究表明,作弊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當人們已經作弊後,他們可能會進一步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這種認知失調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從而更容易在未來再次作弊。
推薦閱讀:你家孩子睡得夠嗎?研究:孩子的心理健康,從睡飽睡好開始
除了禁止,你還可以這麼做
營造一個讓孩子願意和我們談論此事的安全氛圍至關重要。當孩子感到能夠坦誠地與我們交流時,問題才有被真正解決的可能。
在互動過程中,大人保持開放的心態與中立的態度,不急著下評斷。如果一開始就批評或強調壞處,往往會讓孩子覺得是在說教,進而關上了溝通的心門。
在討論時,也不必刻意否認作弊可能帶來的好處。畢竟孩子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其中的短期利益。只有誠實地面對並一起分析這些好處與壞處,才有機會幫助他調整行為。
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優點與缺點列出來,並探討:那些好處能否用其他方法獲得?重點不在於打擊孩子的企圖心或降低他對自己的期望,而是肯定他想要表現優秀的心,並支持他的努力。
同時,引導他找到更合適、更正當的方式達成目標,這樣才能讓成就感與自信心真正持久。

拓展可能,才是自信的關鍵
當孩子出現作弊行為時,大人往往會本能地認為這是一個必須立即處理的問題,急於糾正孩子的錯誤。
我們必須記得——不要未審先判。更重要的是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與背後的動機。看見孩子內心的掙扎與不安,有效地陪伴他們,並引導他們用更健康、正向的方式實現目標。
除了理解與溝通,也鼓勵孩子參與多元活動,讓他們在學科之外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當孩子有更多元發展的機會,逐步建立自信,不必依賴不恰當的手段來獲得成就感或滿足目標。這不僅減少作弊的誘惑,還能讓孩子的成長更全面、更平衡。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92|孩子作弊就痛打一頓?選擇能培養堅韌和自尊的作法」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