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壓力啊

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在提醒你「該休息了」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衡的狀態,常見於長期高壓下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副交感神經無法正常作用,導致身體難以放鬆與修復。即使休息也難以恢復,常被視為壓力與情緒累積的身體訊號。
容易出現此狀況的族群,常具有過度壓抑、忽略自我、過度配合他人等特質。
修復之道並非更努力,而是學會為自己踩煞車,透過日常有意識的休息與生活調整,重新與身體與心理建立連結。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某天明明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身體卻突然出現異狀:頭暈、噁心、忽冷忽熱、心悸,或者腸胃不舒服。

明明累到不行,卻怎麼也睡不著,早上還起不來。

這種狀況聽起來像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原以為睡一覺、休息幾天就會好,卻發現狀況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嚴重。

就醫檢查也找不出問題,有人說是壓力太大,也有人說只是想太多。但也許,這其實是身體在用它的方式告訴你,它撐不住了。

這次,讓Nana心理師與陳亭君臨床心理師,陪你一起認識「自律神經失調」。這雖然不是一項正式的疾病診斷,卻真實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與健康。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

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分別像油門與煞車,在我們體內自動運作,負責調節呼吸、心跳、體溫、腸胃等功能。當你在工作時,交感神經會啟動,讓你保持專注與行動力;而在睡覺或休息時,副交感神經接手,讓身體放鬆與修復。

然而,許多人在長期高壓下,交感神經維持在過度活化的狀態,副交感神經無法正常作用,導致生理調節系統失衡。這就是自律神經失調。

常見症狀包括心悸、呼吸急促、腸胃不適、睡不好,或即使明明很累,卻仍無法入睡。不同人症狀不盡相同,難以用單一標準判斷。

甚至有些人長期踩著油門,最終連油門也踩不動了,副交感神經也沒能跟上,進入一種「雙重弱化」的狀態:既無法專注也無法放鬆。這類人經常表現為長期疲憊、力不從心,或即使休息數日,身體狀況仍未改善。

有時當醫學無法提供明確解釋,卻又存在真實困擾時,會以自律神經失調暫時給出的一個統稱。但這不等於問題不存在,反而是一種提醒,而身體和心理本就相連,若無法靠藥物解決,就需要從生活節奏、行為習慣與壓力調適上重新調整。

9

哪些人容易自律神經失調?

談到壓力時,很多人會說:「我就是天生很會忍耐」,但這種「很能撐、很會忍耐」的特質,往往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從小在環境中學會的因應方式。

以下是臨床中常見的四種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的狀況:

1.不能脆弱型

從小因為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內化了一個信念:我一定要很堅強。不能喊累或是造成別人的麻煩。

2.條件交換型

他們習慣壓抑情緒、表現乖巧,是因為過去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會獲得認可或是得到想要的關注與資源。

3.自我模糊型

他們習慣以他人需求做為自己的需求,不太理解自己要什麼。小時候完全聽從於父母,長大後聽從於身邊的重要他人。太習慣照顧他人,忽略了自己

4.創傷壓抑型

他們在過去的經驗中,學會「必須聽話」來避免遭受更多的身心傷害。順從成為保護自己的方式,久而久之卻讓身體長期處於壓抑與緊繃中。


推薦閱讀:時間真能療癒一切?關於創傷修復,我們該知道的事


休息,是修復的關鍵

面對身心不適時,人們會下意識想「要怎麼更努力」,但其實,心理健康往往需要的是「減法」──放慢,而不是再做更多。

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台車。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正在哪條賽道(高速還是鄉間),再評估車況(還能跑,還是該進維修站),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調整。

以下是兩位心理師分享自己施行的休息法:

NANA心理師:三小休息法

這個方法強調在日常節奏中安排「刻意的休息」:

  • 每天,至少有 30 分鐘不產出的時間,例如靜坐、走路、斷線。
  • 每週,安排約 3 小時的放鬆活動,如陪伴家人、興趣練習、接觸自然。
  • 每兩到三個月,安排 2~3 天的休假或短途旅行,暫時離開高壓情境。

亭君心理師:三分之一休息法

這個方法以一天 24 小時為單位來重新檢視生活分配:

  • 三分之一,用於睡眠(基本的生理修復來源)。
  • 三分之一,是工作與責任時間。
  • 三分之一,應留給自己作為個人時間──這不只是做家事或跑腿,更包括照顧情緒、身體、內在需求的空間。
壓力不是不存在,只是被壓縮、合理化了。所以身體只好用更激烈的方式提醒你:嘿,該停一停休息了。

推薦閱讀:休息但不放棄,讓復原力接住自己


打破慣性,學會主動放慢

生活中,人往往不知不覺就會陷入「持續向前衝」的慣性,而忽略了身體其實早已疲憊不堪。此時,更需要提醒自己停下來,靜靜聆聽身體的狀態。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你太敏感」、「太脆弱」的代名詞而是一次身體與心理之間的訊號對話。

很多時候,身體正在替心理說出那些無法表達的壓力與情緒。這不代表脆弱,而是一種值得被理解的反應。

照顧自己,並不等於是逃避責任,而是一種更深層的自我負責。只有當開始覺察當下的狀態,承認「現在的我就是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做出調整,讓生活更接近自己的節奏與需要。

當身體發出訊號,我們需要的,不是要拼命努力做更多,而是學會放棄努力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資深臨床心理師,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兩個孩子的媽。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 哇賽療心室ep.127|人生別太用力,聽聽身體怎麼說:自律神經在求救ft. 陳亭君心理師」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