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哇賽,聊心理

想要大腦維持電力100%?

總是覺得累、一下就沒電? 3個方法守護《大腦持久力》

大腦是一個節能裝置,喜歡靠自動駕駛模式省能運作,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僅靠這種模式已不敷使用。雖然大腦只佔體重 2%,卻消耗全身約 20% 的能量,若缺乏後勤支持,就容易出現腦霧、情緒不穩。星狀膠質細胞正是大腦的後勤管家,負責清理廢物、提供能量與調節神經可塑性。要守護它們,我們需要良好睡眠、創造新鮮體驗與多樣化運動,才能讓大腦保持續航力,在長遠的人生旅途中穩定前行。

想要成長,如何選擇才安心?

心理人看心靈成長課程(下):挑選心靈課程的4大篩選原則

在挑選心靈課程時,有四個方向值得特別注意:首先,避免使用極端手法、要求羞辱或打擊自我的課程。其次,要小心那些讓人「越上越焦慮」、必須無限升級的課程。再者,若課程過度依靠神秘學包裝、缺乏理論與科學依據,也要保持懷疑。最後,授課者應該有清楚的專業背景與倫理訓練,而不是靠浮誇的頭銜來增加說服力。心靈成長,應該幫助我們更自在地成為自己,而不是在追求支持的過程中承受新的傷害。

為什麼有人成長,有人受傷?

心理人看心靈成長課程(上):心靈課程爭議多,問題出在哪?

有些心靈課程透過羞辱或打擊自我認同,營造所謂的「覺醒」效果,但其實潛藏高度風險。
第一,倖存者偏誤讓我們只聽見撐過課程、感覺良好的人,而看不見那些在過程中受到傷害甚至崩潰的參與者。
第二,不當的方式有時也能帶來短暫成果,但這並不代表方法合理,可能留下難以挽回的創傷經驗。
第三,課程「有效」並不等於「安全」,若背後隱含高風險,所謂的收穫其實並不值得肯定。

溝通有技巧,不必大小聲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別把溝通當比賽,守住界線,讓關係更自在

對話的核心在於連結與理解。溝通若一昧追求輸贏,往往會讓衝突升級,錯過對話的機會。真正有力量的溝通,是讓彼此在交流中感受到被看見、被傾聽,讓關係變得更穩固與自在。設下清楚的界線,就能在互動中保有尊重,不必一再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