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疫情共處:禁錮中的自由來自想像
當所有的活動變成在家進行,你無法透過不同場域轉換身份,調整步伐。你可能會感到困惑 — 因為你不知道當兒子闖入正在進行中的會議時,自己應該用一個主管的身份還是母親的態度回應。你不知道今天和伴侶吵了一架,是因為你們之間真的發生了問題,還是因為工作上積累的情緒,少了那一杯咖啡的時間和同事抱怨抒發。我們多樣的身份認同可能因場域、界線的消失而模糊瓦解。
當所有的活動變成在家進行,你無法透過不同場域轉換身份,調整步伐。你可能會感到困惑 — 因為你不知道當兒子闖入正在進行中的會議時,自己應該用一個主管的身份還是母親的態度回應。你不知道今天和伴侶吵了一架,是因為你們之間真的發生了問題,還是因為工作上積累的情緒,少了那一杯咖啡的時間和同事抱怨抒發。我們多樣的身份認同可能因場域、界線的消失而模糊瓦解。
疫情期間大家有覺得正義魔人變多嗎?
疫情期間網路上常見只要有人做了些與眾不同的事,就很容易遭受到超乎尋常程度的批判,彷彿每個人的道德感都提升到MAX,看似距離人人是聖賢的境界已經不遠。
一般人總以為道德感是穩定的,不過從研究看來這會有短期波動變化,而且因為疫情的關係,還真的讓人的整體道德感提高了!
常會在書上或聽名人提到的「接納不完美」,通常談得是人們自身多少有不完美之處,因此要去接納自己不夠美好的地方。可是如果這個不完美並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來自於孩子的話,或者是其他不完美的人呢?通常看到不夠好的事物都會不想接受,甚至是想逃避,可是這樣子做對社會來說是最好的嗎?為什麼要接納跟同理他人,就因為很有愛嗎?透過訪談罕見疾病--龐貝氏症的個案家長,同時也是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的理事長鄧慧娟,以及及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的楊佳鳳醫師,來瞭解接納不完美。
學了心理學就會很清楚地理解,人的判斷是容易出錯的,或者精確一點講,人類的判斷容易會有誤差的。
在面對這不一樣的結果時,很多人可能會雙手一攤說:「沒辦法這就是個別差異。」雜訊這一本書就是用簡單明瞭的方法來說明,這樣的誤差是可以分成幾個層次的,並不是很單純的個別差異。
誤差=偏誤+雜訊
SOS指得是跳脫現狀(Step back)、重新定位(Orient)與自我檢查(self-check)。這技巧是藉由專注自身最重視的事來管理壓力,有點類似於你努力專心一致把某件事情做好。在專注的過程中,一定需要選擇一件事來集中注意力,同時避免自己分心。運用SOS進入專注狀態的特殊之處在於,你選擇關注的單一目標必須是此時此刻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