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人閱讀

怎樣才是做自己?

《男孩與冒險家》善良是一種選擇,那做自己呢?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正在做自己,其實只是迎合別人期望的樣子;真正的自己,可能早已被遺忘。
長大的過程,是不斷在懷疑與選擇中摸索出內心真正的渴望與方向。
善良不只是好意的表現,更是一種理解與包容的能力,特別是對那些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人。
成為真正的自己,也許不容易,但每一個願意理解、願意選擇善良的時刻,都是向那個「更真實的自己」靠近的一步。

你身體的發電廠正在罷工

你不是累,是身體正在斷電:3個方法找回《好能量》

粒線體是人體細胞內的「發電廠」,將葡萄糖與脂肪酸轉化為能量,影響我們的體力與情緒穩定。
若粒線體功能健康、細胞訊號順暢、代謝穩定,身體自然能維持清醒有力、情緒平衡。想啟動好能量的方法包括:適度活動、攝取原型食物與練習延遲反應,逐步恢復身體的自然修復能力。
不靠硬撐,只要從日常做出微小改變,就能重啟身體內建的發電機系統。

你賣的不是產品,是安心感

《極限銷售》頂尖業務如何破解人心?

我們常以為成交靠的是話術,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你是否看見對方真正的需求。
好的業務,不只是介紹產品,而是透過提問、觀察與細節,讓客戶感受到::你是在陪伴他一起做出好決定。
與其強調專業和努力,不如讓客戶在互動中自然感受到你的在乎。
這不是話術,而是業務工作的核心,也是建立長久信任的關鍵。

剛剛好的痛,最讓人上癮

《有多痛,就有多值得》:追求「剛剛好的痛」,讓痛苦變痛快

我們常以為痛苦是負面的,但只要「痛得剛剛好」,它其實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從跑步後的暢快、看恐怖片的興奮,到用身體疼痛減輕內心罪惡感,這些都顯示痛與快樂有時能共存。適度的不適反而能放大後續的愉悅感,創造出一種「痛快」的正向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