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外的那堂必修課

醫病間的同理心,病痛中也能長出生命力量

談同理心時,往往想到的是朋友、家人或同事間的相處。但在醫病關係中,同理心面對的,是人生最脆弱的時刻。在這些時刻,醫療人員的角色不再只是專業者,更是願意走近、陪伴、傾聽的一個人。這不只是醫療現場的難題,更是每個人面對「他人處境」時,必經的學習。

「做人要有同理心」這句話,大家都聽過。

不論是安慰朋友、陪伴家人,或處理工作中的摩擦,同理總被視為良好互動的重要關鍵。

但在醫病關係中,這樣的同理心更艱難,也更需要勇氣。

本文是來自放射腫瘤科主任郭于誠醫師,透過三個的臨床故事,讓我們知道醫療不是只是治病,還是陪伴的藝術;不是只是專業,更是人性的展現。

醫療走出診間的那一步

某一天,郭醫師突然接到通知,要前往病人家中做安寧照護,完全沒有事先告知。

帶著忿忿不平、滿腹不情願地爬上只有樓梯的三樓老公寓,卻在推開門的那一刻,被眼前的畫面震住:一位老先生躺在客廳的臨時木板床上,只有媳婦一人照顧。

郭醫師問她平常怎麼帶長輩去醫院時,媳婦平淡地說:「我背他下樓啊。」

那時沒有叫車 App,她必須先背長輩下三樓、走到巷口攔計程車,到院後等候幾小時,看完病再重演一遍。

郭醫師問:「你不覺得這樣很危險嗎?」

媳婦只回了一句話:「我也沒辦法啊,還有什麼辦法呢?」

就是這一句話,打開了心中某一扇門--原來,醫療不是只有在診間裡發生的事。

或許,只要醫師願意多走一步,病人的生活就能少一些無助。

媽祖叫我不要治療

2020年疫情剛爆發,一位先生罹患直腸癌,卻遲遲不願接受治療。

後來他總算來到門診,滿臉焦慮地說:「郭醫師,媽祖叫我不能治療。」

因為他曾到廟裡擲筊,連續「無筊」,於是認為媽祖是在暗示他不要接受治療。

郭醫師笑著問:「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其實是媽祖派來幫你的?」

這句話讓他愣住,也讓對話有了轉機。他開始思考:「會不會其實我只是誤解了媽祖的意思?」

於是他終於開始配合指示、進行治療。

作為專業人員,醫師的本能是想說服對方趕快開始治療。但診間裡,常會遇到一些看似「理由奇怪」的病人。明明已被確診癌症,卻遲遲不願治療。

信仰的力量確實巨大,但重點不在於說服誰改變信仰,而是在其中找到共識、連結與陪伴的語言


推薦閱讀:人為什麼《迷信》?從宗教信仰到日常習慣,你可能正在做


「為什麼是我?」

一次在基隆做安寧居家照護時,遇到一位病況嚴重的退休老師。這位老師三天沒說話,也拒絕任何醫療協助。家人焦急萬分,只能求助醫師。

一開始郭醫師也以為是身體不適,試著詢問:「老師你哪裡不舒服?我幫你看看是不是要止痛、止喘?」

但老師只是冷冷回一句:「你們幫不了我。」

接著丟出一句讓人措手不及的問題:「我一年教好幾個學生考上建中,隔壁那個老師幾年才一個,你說誰比較認真?」

老師又接著指著牆上的畫說:「那是我畫的,那是我們學校。我在這裡奉獻一輩子,你說,誰對學校比較有感情?」

就在氣氛僵持的瞬間,郭醫師靈光一閃,試探著問:「老師,你是不是不甘心?」

老師愣了一下,眼神震驚,接著落下淚來:「我真的不甘心,為什麼是我?」

有些病人不是不想治療,而是心裡卡著一個過不去的結。有些狀況,不是藥能治的;而是找到那個『結』,才能真的讓人好起來

這位老師後來願意配合治療,不是因為病情改變,而是因為他相信了眼前這位醫師,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為什麼是我,不是他?我不甘心。

在專業與溫度之間

有人說醫師是治病的專業者。但這些臨床故事讓我們看見:醫療人員同時也是一個人的角色。會因為病人某個的行為而困惑生氣,也會因為一句話被觸動和改變。

這樣的故事,也許在醫療新聞裡看不見,在病歷裡無法紀錄,但它真實地發生在每一天的診間與病床之間。

如果我們曾以為「醫療人員的同理心」只是理所當然的專業素養,也許可以重新思考:它是來自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真誠理解。帶著意願、帶著時間、也帶著選擇留下的心。

誰說生病的人只能哭,生病的人也有笑的權利


對話對畫 書封

對話對畫:陪伴生命長出力量

作者: 郭于誠, 王心佑

出版社:原水


對畫

對話──大郭醫師的癌症診間微光故事

作者:郭于誠

出版社:原水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34|同理心對話,陪伴求助者長出生命力量 ft.郭于誠醫師」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