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比演算法更會推播

假消息比真相更吸睛?研究:「大腦偏好」讓假消息更容易傳播

社群媒體上,假訊息總是比真相傳得更快、更廣,甚至影響力更深。人們更容易分享假訊息,是因為它通常更新奇、情緒更強烈,符合我們大腦對刺激的偏好。即使排除演算法,人類本身也傾向擴散錯誤資訊,形成集體無意識的推播力量。因此,學會在情緒強烈時暫停、查證,是現代資訊環境中重要的媒體識讀能力。

以前總說「真相會越辯越明」,但現在,還有多少人會相信這句話呢?

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真相常常走得慢、來得晚,甚至還沒抵達大眾之前,就被假消息淹沒了。

假消息總是搶在真相前

這不是陰謀,也不只是演算法的錯,歸根究底可能來自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

麻省理工學院蒐集了 2006 年到 2017 年間 Twitter 上超過 12 萬則查核過的貼文,共來自 300 萬位使用者、450 萬次的分享行為。

這些貼文經由六個獨立事實查核機構分類為「真」、「假」或「混合」。追蹤這些新聞的擴散歷程,分析傳播的速度、範圍與深度。

結果很令人哀傷:

1.假消息,不但跑得比較快,也跑得比較遠。

2.假訊息傳播速度是真訊息的六倍

3.假訊息能在更短時間內觸及更多人、更深層的社群網絡

4.假政治新聞特別「毒」,擴散範圍與速度遠勝其他類(例如災難、科學或財經)


推薦閱讀:《真人真事改編部》殘酷真相與美好假象,你怎麼選?


為何人們喜歡傳播假消息?

1.假消息比較新奇

在內容主題上不是使用者所熟悉或專業的,也就是「資訊距離」較遠,讓人產生「我挖到內幕」的興奮感。

2.假消息引發的情緒更強烈也更負面

在留言中,假新聞觸發了更多「驚訝」、「憤怒」與「厭惡」的情緒;而真新聞則多半引發「信任」、「期待」與「平靜」。

3.假消息廣傳的關鍵仍然在於「人」

研究排除掉機器人帳號後,發現仍然是人類更傾向轉發假消息。甚至,傳播假消息的人平均而言粉絲更少、比較不活躍,也比較不常獲得認證。

這表示,假新聞之所以擴散,不是因為少數有影響力的人推波助瀾,而是大量普通用戶在不自覺下的集體行為。


推薦閱讀:《慣性思維》揭露:人為什麼會不知不覺走向極端?


不轉發,是每個人的責任

下次看到一則讓你氣憤、震驚、悲憤難耐的消息,請先停下來問自己:

‧這個消息的來源可靠嗎?
‧我是不是因為太激動而沒來得及查證?
‧轉傳這則內容,是為了讓別人知道?還是為了發洩我的情緒?

人們會分享假訊息,不是因為壞,而是因為我們天生對於「新奇且情緒強烈的事物」有更高的注意力,演化上這樣的偏好可以幫助我們避開危險、迅速做決策。

只是,當這套系統被帶到演算法與社群平台的環境下,我們的大腦仍然會對那些「看起來重要」但其實錯誤的內容,產生強烈反應。最終的結果是,導致錯誤助長而不自知。


主要參考文獻:

Vosoughi, S., Roy, D., & Aral, S. (2018).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359(6380), 1146–1151.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