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廳點餐時,你是很快就做出決定,還是會猶豫不決的人呢?
選擇多,感覺起來好像讓人更自由。但是當選項愈來愈多時,卻會不容易讓人快樂。
就像我們在網路上瀏覽資訊時,因為內容太多,反而會偏好看個「懶人包」就好。
太多選擇,有時反而會帶來猶豫、焦慮與困擾。
選擇越多,反而越困擾?
首先,當選項過多時,會造成所謂的「決策疲勞」。如果面臨二選一,判斷相對容易;但是當選擇增加,就需要花費大量心力去比較、分析與預測結果。例如賈伯斯與祖克柏每天穿相似的衣服,就是為了避免把心力耗費在瑣碎選擇上。
其次,過多的選項還可能導致「決策癱瘓」。當人們希望做出最理想的選擇時,反而被資訊量淹沒。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果醬實驗」:研究者在賣場擺出兩個果醬攤位,A攤提供六種口味,B攤提供二十四種。雖然B攤位吸引了許多人試吃,但最後購買的比例只有3%,反倒是A攤位購買比例高達30%。
第三,選擇越多也意味著「時間成本」越高。舉例來說,你走進一間餐廳,他提供數十種前菜、副餐、主食、湯品、甜點,以及各式優惠套餐組合,光是為了點餐就得花費不少時間。
選擇多,但不開心
心理學家曾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如果世上只有一條牛仔褲,不合身就怪世界;但當有一百條褲子可以挑,而最後選到一條不合身的,責任只能算在自己。
這種現象,也常見於各種消費決策。像是手機推出不同型號、尺寸與價格,讓人覺得自己能自由選擇。可是一旦選擇做出,內心卻容易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應該買另一款?」選項越多,就越難確定自己是否做了最佳決定。結果不滿意時,也更容易自責。
在消費市場上,廠商其實非常清楚。產品多元化可以分散責任,當消費者抱怨太貴、太小或功能不足時,賣家能回應:「你可以選擇別款。」問題不在產品,而在消費者自己。
即使做出選擇後,我們腦中仍會不停模擬其他可能。這種比較讓滿意度下降,也削弱了幸福感。選項越多,機會成本越大,因為每一次選擇,都同時意味著放棄了其他看似更好的機會。
推薦閱讀:走出後悔泥淖,選擇與自己和解
夠好,反而更快樂
在做決定時,許多人都會陷入一種思維:我要做出「最好的選擇」。乍看之下這似乎合理,但心理學研究指出,這樣的心態反而容易讓人陷入焦慮與後悔。事實上,我們不一定要追求 best decision(最佳決策),而是可以選擇 good enough decision(夠好的決策)。
有研究曾設計一份量表,想瞭解人們在決策時的傾向。他們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追求最佳選擇的人;另一類是覺得夠好就好的人。
前者在生活中比較容易不滿意、悲觀焦慮,有明顯的完美主義傾向;相反地夠好就好的組別,生活滿意度與樂觀程度較高,憂鬱與神經質程度較低。
後續研究進一步發現,追求最佳決策的人在做完決定後,比較容易產生負面情緒與後悔;反之,「good enough」的人在選擇後更容易感受到正向,也比較不會後悔。
「夠好」並不是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自我覺察: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重視的。選項太多時,可以嘗試先縮小範圍。舉例來說,如果在購買手機時最在意的是價格與螢幕大小,那麼只要符合這兩點的選項,就已經是「夠好」的選擇,沒必要再陷入要不要攻頂或是不是虧了的糾結。
推薦閱讀:停止《過度付出》:3步驟解除「高功能共依存」,找回剛剛好的自己
剛剛好最好
選擇變多,我們不只要花更多時間比較,還得承擔選錯的風險與後悔的情緒。
原本應該是自由的選擇,卻變成一場無止盡的心理拉鋸。
「夠好」的選擇,不代表放棄,而是有意識地劃定界線,把寶貴的時間與精力,留給更重要的事。
學會在選擇中「看見夠好」,才是從煩惱中抽身的關鍵。
推薦閱讀:《內在恆定》「完美主義」也能成為優勢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98|選擇的智慧:不求極致,只要剛剛好」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