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看電視越開越大聲?

聽不清楚別輕忽!聽力衰退是身心健康的警訊

聽力退化常被忽視,許多人從察覺異常到配戴助聽器平均需時七年。聽力問題不僅影響溝通,還可能加速大腦退化、增加跌倒風險,尤其對長者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透過簡單的「華科搓手聽篩法」即可在家自我檢測。重視聽力健康,就是守護與世界連結的關鍵。

你最近一次檢查視力是什麼時候?聽力呢?

多數人可能說不上來。

相比視力與牙齒,我們對聽力的關注少了許多。

但聽力的變化卻會悄悄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尤其對年長者來說,影響更是層層擴大。

今天就讓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華科基金會執行長林龍森,一起帶我們認識聽力退化背後被忽視的風險,以及能及早察覺的方法。

聽力退化常被忽視

如果某天你突然發現視力變差、看不清楚,通常不會拖太久,可能一兩天內就會安排視力檢查,頂多不會超過一週。但若是聽力開始出現問題呢?華科基金會曾經做過調查:多數人從察覺聽力退化,到真正配戴助聽器,平均竟然要花上七年。

聽力不好,並不等於完全聽不到聲音。很多人以為只要耳朵還能聽見聲音,就表示聽力沒問題,但其實,當你開始覺得「聽不清楚」的時候,就是聽力退化的重要前兆

這樣的拖延,不只是個人健康的問題。當長輩出現聽力受損,卻沒有及時調整或配戴輔具,溝通障礙就會開始出現,生活、人際互動間也可能產生誤解與摩擦。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65 歲以上的長者中,大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聽力損失。而華科基金會根據 2019 年針對約一萬名長輩的本土調查發現,台灣的情況更嚴重一些:每五位長輩中,就有兩位有聽力受損的現象,比例接近 40%。

換算起來,全台大約有140 多萬名長者正處於聽損的風險中,卻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或尚未採取行動。

比看不見更可怕的,是你沒覺察他聽不到

聽力退化不只是耳朵的問題

一個人長期聽不清楚別人在說什麼,大腦接收到的語言刺激就會變少,久而久之,大腦活動減弱,退化的速度也可能加快。2020 年有一項關於失智症預防的國際研究報告指出,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重要高風險因子之一。

此外,聽力退化也會讓人逐漸減少與他人溝通。許多長輩會說:「聽不懂就算了,比較安靜比較舒服。」但實際上,這往往不是出自他們的選擇,而是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他們可能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選擇安靜。

耳朵除了負責聽覺,也與身體的平衡感有關。當雙耳的聽力不平衡,容易引起暈眩,進而增加跌倒風險。跌倒一直是高齡族群的重大健康威脅,一旦發生,可能導致骨折、失能,甚至長期臥床。

因此,聽力退化不只是單純的「聽不清楚」,它可能牽動的是大腦退化、社交孤立、身體健康等各項議題,對長輩的生活品質與心理狀態,影響甚遠

聽力受損不只影響平衡感和心智,更對社交還有親子關係造成傷害

推薦閱讀:單次運動就有效?腦科學這樣說


自己就能做的聽力篩檢法

過去我們對聽力檢查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學校時期的音叉測試:敲一下音叉,在左右耳邊輪流舉手回應。但這樣的方式難以真正判斷聽力是否出現問題。華科基金會近年研發了一種簡單又實用的方法,稱為「華科搓手聽篩法」。

只要比出食指與拇指交會的小愛心手勢,靠近耳朵邊輕輕搓動指尖。如果聽見「沙沙沙」的聲音,代表目前的聽力狀況還算正常,如果手指潮濕,要先擦乾一下;但若發現某一邊聽不到,便應盡早前往大醫院的耳鼻喉科,進行更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這個方法也能幫助我們觀察家中長輩的聽力狀況。如果是年紀較大的長輩聽不到搓動指尖的聲音,可以用合掌搓手。若是連合掌搓手的聲音也無法辨識時,需要盡快接受專業診斷與協助。

這些方法雖然簡單,卻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及早發現問題,避免聽力受損長期被忽視,讓照顧與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讓溝通有愛,溝通無礙

聽力退化不會馬上造成疼痛,也不容易被自己察覺,但它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且逐步累積的。

從最簡單的華科搓手聽篩測試開始。不需要儀器、不需專業知識,只要一點觀察與行動,就有機會讓改變發生得更早一點。

聽見聲音,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重要方式。別等到完全聽不到,才開始重視它的存在。現在就多一點關心,陪自己、也陪長輩一起聽見更多生活的細節與溫度。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65|別忽視!當世界寂靜,是心智與健康在呼救ft.林龍森|哇賽心觀點」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