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心裡不說出口的祕密,可能不是頑皮或粗心,而是他覺得自己哪裡不夠好?
有時候是外表,有時候是個性,也許是那個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的地方,讓我們忍不住想要藏起來、想要假裝成另一個人。
繪本《我有一個祕密》中,主角也有個自己不願面對的小秘密,讓他總是感到不安。因為害怕被發現「那樣的自己」,選擇藏起來、不讓人看見。
而這樣的「不安」和「不想被看見」,其實和一個現代人常見的心理狀態有關: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正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所謂「容貌焦慮」(appearance anxiety/body-image anxiety),是指一個人因為擔心自己的外表不符合大眾審美,過度在意自身外表,對自己的身體意象產生負向評價。
而這些負面評價不只影響心情,也可能出現一些行為上的改變,比如減肥、化妝、甚至整形等等。
容貌焦慮通常從青春期初期開始,並在青少年階段達到高峰。根據台灣兒童福利聯盟在2024年的調查,將近七成的國中生和高中生對自己的外貌感到焦慮,甚至有近一成(8.3%)的青少年表示「對自己整體的外表都不滿意」。
對於正在經歷青春期變化的兒少來說,身體樣貌快速改變,再加上渴望同儕認同,很容易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安。而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更進一步放大了容貌焦慮的問題。
當容貌焦慮走向自我厭惡
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58.0%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曾因容貌焦慮而改變外貌。最常見的方式包括注重穿搭、保養肌膚,其次是減肥、染燙髮或化妝,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看。
至於為什麼會想改變自己?約六成的孩子受到同學或朋友影響,25.0%是被網路文章或影音內容影響,19.0%則來自網紅或部落客的影響。事實上,連大人都會受到這些資訊影響,更別說是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
追求自己喜歡的樣子沒有錯,想變美也很自然。但如果缺乏自我接納,或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不夠穩定,這樣的過程就容易引發心理壓力。除了焦慮、憂鬱,還可能出現自尊低落、價值觀扭曲,甚至飲食失調,如暴食、節食或過度運動,進一步影響身心健康,導致社交退縮。
在容貌焦慮的影響下,已經有許多孩子出現身心反應。調查中,約四成的青少年表示,看到網路上那些「好看的人」時,會覺得自己很胖、很尷尬或感到自卑。另有約六成認為自己需要增重或減重,才符合理想的外貌,其中12.2%已經在節食或減重中。

如何幫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當孩子面對外貌的壓力與比較時,家長扮演的角色非常關鍵。其實,孩子對「美」的觀念與自我價值,從很小的年紀就可以開始慢慢培養,孩子長大後更能自在面對外貌與自我認同的挑戰。
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做呢?以下是四個實用的方向:
1. 關注孩子的網路使用品質
與其一味擔心孩子上網時間過長,更重要的是觀察他們接觸了什麼內容。
2. 平常就讚美行為與特質
在日常互動中,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善良、創意等內在特質,而不是只說「你好可愛」。可以幫助他們將自我價值建立在「我是什麼樣的人」,而非「我看起來怎麼樣」。
3. 提供多元美的觀點
日常生活中聊到「美」時,可以自然地介紹不同膚色、體型、風格的人都很有魅力,讓孩子知道,美麗不是只有一種樣子。
4. 面對焦慮,先陪伴再引導
舉例來說:
小孩:「我覺得我長得不好看。」
父母:「聽起來你有點在意自己的樣子。一定是很在乎,才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太喜歡自己的時候,但你不只是外表,你有好多很棒的地方,是不會被外貌改變的喔!」
如果孩子已經對自己的外表有焦慮時,不急著說安慰或否認「不會啦你很漂亮」,而是先陪他認真感受那份不安,再引導回自我接納。
推薦閱讀:《腦筋急轉彎2》 接納最真實的自己、擁抱內心每一種情緒
有些不安,值得被溫柔看待
我們或許都曾有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不夠好,怕被發現就不被喜歡了。
那份在意,有時藏在對外表的焦慮裡,有時藏在「我是不是不好看」的疑問裡。
容貌焦慮不是誰的錯,也不是只有某個年紀才會有的感受。每個人都有不喜歡自己的時候,那不代表你就不夠好。
無論你是父母或是孩子,請記得,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喜歡。每個秘密,都讓你成為更特別的自己。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我有一個祕密
作者:李東衍
出版社:小光點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72|一起聽《我有一個秘密》,學會溫柔看待自己」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