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進賣出,他躺著數錢

別被「快富」心態綁架,「慢富」才是更聰明的選擇

快速致富令人著迷,卻也容易陷入投機、焦慮與虧損的循環。
相反的,「慢富」雖然違反人性本能,卻是最能持久、穩當的路。
我們總以為不間斷的努力就能靠投資致富,卻忽略了:真正的財富累積,往往來自無聊又穩定的選擇。

你是不是也曾在媒體上看過這樣的標題:
「30歲存到第一桶金」、「35歲實現財富自由」、「靠投資幾個月內翻倍」

看到這些故事,我們常常忍不住羨慕,甚至心想:「我也好想要像他一樣。」

「快速致富」的故事總讓人嚮往,卻也容易讓我們陷入焦慮。

本文由心理學博士蔡宇哲財務管理專家郝旭烈(郝哥),從心理學與財務管理的角度切入,一起探討:「快富」為何充滿誘惑?「慢富」又為何違反人性?

快富 vs 慢富?

談到「快富」與「慢富」,許多人直覺會聚焦在「時間長短」上,但更關鍵的是:快與慢背後的底層邏輯。

有人在30歲之前就能累積一千萬,這看起來像是「快富」,但還是必須回頭檢視:這筆財富是怎麼來的?是靠著了解市場、長期投資而來?還是只是剛好跟著別人買股票,甚至像中了樂透一樣碰運氣?

若對底層邏輯一無所知,那麼這不叫投資,而是投機。投資是基於知識與實力的長期累積;投機則依賴機率與運氣,無法複製、也無法持續

有些人真的靠著投資致富,我們卻常忽略他們背後付出的努力。就像問一位身材精壯的健身教練:「你是怎麼練成這樣的?」對方若說「花了一年」,這回答其實不夠具體,因為你沒問他每天花多少時間、怎麼安排飲食、是否天天練習。

同理,一個人若每天用17個小時研究市場、復盤操作,10年後賺到千萬也是理所當然。這樣的「快」,其實是實力累積的結果。反之,我們常渴望的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快,那更像是一場賭博。


推薦閱讀:《超速進步》:為什麼拼命努力,卻總在原地踏步?


努力投資,反而賺不到錢?

許多人投入理財,卻發現不但沒賺錢,甚至還虧損。因為頻繁操作讓我們感覺自己「有在做事」、有控制感,好像因此更接近財富。但實際上,這種追求即時反饋的操作,往往會錯失長期成長的機會。

有研究整理了股市交易行為與實際獲利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交易越頻繁的人,反而賺得越少;越少交易、長期持有的人,反而獲利較多。這正好顛覆了我們直覺以為的「努力操作、獲利更多」的想法。

像巴菲特、查理・芒格等投資大師都強調,當一家公司長期基本面沒變,就不需要頻繁進出市場。與其在市場裡忙進忙出,不如挑好標的之後安靜持有。

市場短期波動是必然,但長期趨勢若向上,那些選擇穩穩持有、按兵不動的人,反而更容易獲利。而這種「慢富」,最大的挑戰不在方法,而在於你是否能忍住無聊,克制衝動

如果注意力被短期價格吸走,就沒機會看見長期趨勢,並抓住長遠的財富

慢富違反人性

想像一下:你今天買了一支股票,過兩天它就上漲了。你會很開心,甚至有種自己判斷正確、被市場「獎勵」的感覺。

這就像心理學裡提到的「制約」—你做了一個動作,馬上獲得正向回饋,自然會想重複這個行為。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不斷想要操作、追逐短期獲利。

相反,當股價下跌時,我們的「厭惡損失」機制會啟動。相較於賺錢時的喜悅,我們對虧損的痛苦感受更強烈。人會本能地想趕快止血、減少痛苦,於是急著賣出。這就是為什麼頻繁進出、情緒化操作會那麼普遍。

此外,快富思維背後,常伴隨一種匱乏感。當你覺得自己「非得趕快致富」,其實是在被一種內在的不安全感驅動著。這樣的心理狀態會讓人難以用長期、全局的角度看事情,只會緊盯眼前的小利。你也更容易被看似權威的投資建議所左右,卻缺乏篩選資訊的判斷力。

「慢富」需要耐心、自律、以及能夠忍受一段時間的無聊。但這些恰好違反了人性本能。

判斷力是長期後果的決策。如果知道他能長期上漲,就要允許自己無聊

慢富,不只是關於錢的選擇

我們談「慢富」,其實並不只是談金錢,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當你總是把焦點放在賺多少錢上,就容易陷入焦慮、進出市場、犧牲生活品質。

真正的致富,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能不能用一種穩定、健康、快樂的方式累積財富。

快錢看似耀眼,但也伴隨高風險與焦慮;慢富或許平淡,卻更能持久、穩定,並讓你在賺錢的同時,也不忘好好生活。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62|與其有趣的虧錢,不如無聊的致富,慢富是一種生活態度ft.郝哥」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