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去上學,怎麼辦?
看著孩子每天找各種理由請假,或是乾脆躲在家裡拒絕踏進校門,做父母的心裡往往焦急又無力。
更讓人擔心的是,狀況拖久了,孩子會不會一步一步退縮,最後連和社會的連結都失去?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近年高中職的休退學率持續上升。不只是台灣,像日本、韓國也都觀察到越來越多青少年變成繭居族,離開學校後也不去就業,長時間困在家裡。
今天就讓Nana心理師和葉品希臨床心理師,帶大家一起認識:孩子為什麼會拒學/懼學?以及家長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重新回到生活軌道。
孩子為什麼會拒學/懼學?
其實拒學/懼學可能發生在任何學生身上,不分成績或表現,連看似品學兼優的孩子,也可能因為隱形的壓力而停下腳步。
影響拒學的原因很多,小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分離焦慮而不想離開家人;大一點的孩子,則可能在升上國高中後,面臨課業競爭、人際排擠或霸凌的壓力,感到無力或失落。
有些孩子和老師處得不好,或因為家庭變動(例如搬家、父母爭吵)而不敢離家,這些都會成為退縮的理由。
其實這並不代表孩子懶惰或叛逆,而是他們面臨恐懼和焦慮時,暫時無法應對的表現。孩子不去學校,往往不是享受待在家裡的舒適,而是害怕再次面對失控的感覺。所以,他們往往並不是真的「拒絕」學校,而是「恐懼」學校。
陪伴拒學/懼學孩子的「三不三多」
當孩子因為焦慮而拒學時,家長是孩子唯一最親近、也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可是究竟該怎麼陪伴,才能幫助孩子重新回到生活裡,而不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緊繃?
這裡可以提供「三不三多」的原則,協助家長在陪伴的過程裡有更清楚的方向:
1.不要批判,多點好奇
許多時候孩子不想去學校,是因為我們看不見的壓力或恐懼,而不是單純的懶惰或逃避。
孩子對學校的抗拒,可能有很多細節被忽略。也許是班上同學不友善、老師和他不對盤,或是單純覺得進度壓力太大,這些感受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大人急著用批判的角度評論,就會讓孩子更不願意開口,關係也會被拉遠。
嘗試問一點輕鬆簡單的內容:「學校有沒有什麼無聊的地方?」、「喜歡或不喜歡那些人事物」、「如果可以改變,會想改變哪些地方?」以開放的態度傾聽,不批判,也不用評價,只要與孩子同在就好。
2.不要威脅,多點輕鬆
有些時候,家長們會因為焦急,忍不住對孩子說:「你不上學,以後就沒出息」、「以後只能當社會邊緣人」。
這些話多半是因為家長自己的焦慮,不希望孩子走偏,但說出來反而只會加重孩子的恐懼。
相反地,我們可以先降低生活裡的緊張感,試著聊聊輕鬆的話題、一起散步或做些日常小事,讓孩子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3.不緊迫盯人,多連結鼓勵
孩子開始請假、逃避,作為家長,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不停追問:「你什麼時候回去?」、「你已經多久沒出去了?」
但想像一下,如果自己欠主管一份報告,主管每天追問,光是聽見主管的聲音都會想閃避,孩子的心情也是如此。太密集地逼問,會讓孩子更想躲起來。
可以持續讓孩子跟家長和學校是有連結的,例如:維持相似作息、知道班上的消息。
並聚焦在孩子成功的部份,多給予鼓勵、慶祝一點一滴的進步。哪怕只是頭暈時還願意寫一點作業,或雖然中午才進校門,但也努力撐到放學,這些小小的努力都值得被肯定。
推薦閱讀:《善意溝通》讓對話成為連結,而不是距離
陪伴的路,有時候只能慢慢前進
事實上,拒學/懼學的孩子,內心往往也非常焦慮,這些焦慮多半來自「我做不到」的無力感,如果大人能陪伴他一起發現「其實我還是做得到一些事」,就能幫助他慢慢建立信心,為下一步做好心理準備。
就像一個很久沒騎機車的人,會因為生疏而害怕,如果完全斷開聯繫,就更難重新踏上道路。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太久不接觸校園,就會對回到學校越來越恐懼。
陪伴拒學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尤其當看見他一次次退縮,家長自己也會陷入焦慮和自責。
或許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無數次的耐心和陪伴,但只要家長願意一起陪伴在孩子身邊,這段暫時停滯的日子,也能變成重新整理步伐的機會。
除此之外,也別忘了,可以尋求專業資源可以一起幫忙。孩子和家長,都值得在被支持的環境裡,一步一步慢慢前進。
推薦閱讀:《我有一個祕密》陪伴孩子面對容貌焦慮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128|拒學不是叛逆,是焦慮在哭泣:聽懂孩子的沉默」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