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嗎?
所謂「安全感」,影響的不只是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涉及到我們對自己與人生的看法和選擇。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一本關於安全感的好書,是由蘇絢慧諮商心理師所著的《習得安全感》。
為什麼常感覺到不安?
大腦與神經系統天生具備偵測威脅的「恐懼反應」,這是一種保護機制,能讓我們在面對危險時啟動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進而保命。
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反覆經歷負向事件:像是童年逆境、創傷、家庭暴力、虐待,或是長大過程中的各種人際傷痛,這個原本是要幫助我們活下去的機制,就有可能讓我們變得太過敏感。
一點風吹草動,我們的神經系統就會警鈴大作,使人陷入不必要的焦慮與恐懼。長期下來,不只限制我們的行動自由,也會讓整個人處於高度緊繃,無法安心過生活,更難說要實現夢想。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必須認清一個現實:追求「完全的安全」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不確定與變動,沒有人可以永遠生活在毫無風險的環境中。

依附經驗塑造我們對關係的信任
談到安全感,就不得不提到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的依附理論。
這個理論指出,每個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就是希望能夠被愛、被理解與被重視。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從周遭的重要關係中,體認到自己的存在是被保護、被肯定與被尊重的,那麼,他對自我的看法與感受就容易出現偏差。
不僅如此,他還可能內化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並在日後重複這種互動模式,進而導致低自尊與自我價值感的缺乏。
而如果沒有經過覺察與自我修復,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重複那些不健康的關係模式。這樣的循環若不被打破,將不斷在生命中重演。
推薦閱讀:安全依附迎向良好人際連結

面對不安,五種實用情緒調節練習
其實,「安全感」更像是一種面對不確定時仍能保持穩定的能力。它並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之中找到內在的安定感,明白即使面對困難與挑戰,自己依然有能力渡過。
這份穩定與自信,能讓我們在壓力來襲時不至於崩潰,而是保持冷靜,從容應對。

書中提出了十個建立安全感的步驟,以下選出其中五個實用的情緒調節方法,並透過一個實際情境來進一步說明。
某一天,你在工作上被主管指出錯誤,對方語氣不佳。
雖然你表面上可以冷靜回應,但其實心裡一直過不去,憤怒、自責、焦慮不安,各種複雜的感覺接踵而來。
這時候你可以這麼做:
1. 安撫自己
深呼吸,雙手環抱自己,輕撫或輕拍自己的雙臂,對自己說:「沒事了」。
就算想哭也沒關係,允許自己有一點情緒流動,繼續保持呼吸,身體會自動把情緒釋放,內在壓力也可以舒緩一些。
2. 給予支持
像個重視你的好朋友一樣,對自己說:「辛苦了,我知道你有多麼不容易。」
3. 同理自己的情緒
基於你對自己的理解,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我好像回到小時候被責備的時候,內心有一種窘迫感好像不放過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真的讓我好痛苦。」
4. 接納經驗
了解到當下情緒的自動化反應是正常的。事情雖然不圓滿,自己確實反應不過來,而這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用批判自己是對錯好壞,而是每個人都可能經驗過的歷程。
5. 給出回應與行動
給自己一個具體的行動或安撫,例如給自己倒杯熱茶、飯後散步一下,謝謝自己努力撐過這一切。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習得安全感:打破焦慮循環,終止情緒內耗的安定練習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平安文化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54|《習得安全感》重建內在穩定,擺脫不安的力量】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