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偷了東西,你會怎麼辦?
俗語有句話說:「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
意思是,小時候如果偷摘匏瓜,長大可能就會偷牽牛。如果一昧地縱容小孩的錯誤行為,反而可能會讓他積惡成習,長大會變本加厲。
真的是這樣嗎?
由Nana心理師與葉品希臨床心理師,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帶我們重新理解孩子「偷東西」的行為,背後代表的可能意義,以及當家長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如何引導,幫助孩子學會負責與成長。
偷竊行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意義
對於孩子偷東西這件事,一般的人如果聽到「偷東西」,可能就會直接聯想到品格有問題。但是偷竊會牽涉到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原因和意義。
- 學齡前:
這個時期的孩子還處在自我中心思維的階段,還沒有很明確的所有權觀念,也就是還不理解東西有「你、我」之分。
到了幼兒園,可能會覺得「我先拿到的就是我的」,或者是「我心裡面有想說我等一下要玩那個,就算我沒有講出來也是我的。」
因此會認為看到的東西就是他的,拿走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是偷,也不是搶。 - 國小階段:
上了國小,孩子會開始慢慢內化這些社會觀點。舉例來說,拿別人的東西會怎麼樣?別人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制定這些規則?
可是,因為衝動控制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沒有辦法很穩定的遵守這些規範。直到中高年級後會漸漸穩定。 - 青少年時期:
已經能更明確地理解這些普世價值觀。可是有時候會為了測試界線,或者是想要知道「我真的拿了會怎麼樣?」。
或者在這個非常重視人際關係的時期,也可能會受到同儕的鼓吹,進而衝動行事,故意挑戰這些規範。
家長常見的不適切反應
面對孩子如果偷東西,家長第一個時間多半是震驚的,懷疑是不是自己沒有做好父母這個角色,也因此可能出現不同情緒和行為反應,有一些則未必有助於孩子糾正偷竊行為。
一種是覺得很羞愧、很丟臉,覺得現在大家都知道孩子是小偷,自己沒臉出門。焦點不是在孩子本身,反而變成是在自己的面子上。
另一種常見的反應是懲罰,希望可以打到孩子害怕,讓他以後不敢再偷東西。或者是威脅孩子,跟孩子說:「你再偷東西我就趕你出去,我就打斷你的手。」殊不知,這些打罵可能會增強孩子的偏差行為,甚至精進自己的偏差行為。
還有一類家長會不斷訓話,像是:「同學有你就要有嗎?為什麼這麼不知足?我們家裡其他人都沒問題,就你偷東西(無限輸出)。」過程中,給孩子貼上許多標籤,孩子只會感覺到一直被貶低、被比較,然後被否定。可是他還是沒有學會到底為什麼不能偷。
家長當下該怎麼辦?
不管是看到孩子書包裡面有不屬於他的原子筆或玩具,還是你接到了老師的訊息。如果當下你很有情緒的話,第一件事要做的不是去學校、不是去小孩的房間,是先與孩子拉開一點距離。
因為我們在得知消息的當下,震驚、焦慮、生氣,這些情緒其實會讓我們沒有辦法好好地與孩子談論這件事。先等到自己冷靜下來,再去找孩子或是再到學校去面對這件事情。
與孩子討論時,保持好奇心地去了解孩子,不要未審先判。在問句上保留一點餘地跟空間,去聽聽看孩子的說法,瞭解孩子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舉例來說,可以說:「媽媽看到你的房間有這一台車耶,好像很好玩,你可以跟媽媽分享看看嗎?什麼時候拿到這台車的啊?我好像沒有印象。」
討論的重點在於釐清孩子一開始的動機是什麼,以及一開始想要這麼做的時候,他的心情、他感受是什麼?引導孩子覺察那些複雜情緒。事件過程的提問抓重點即可,不必在細節上窮追猛打。
孩子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其實是希望他改變。所以我們也可以想一想:「要讓一個人改變,是不是一定要讓一個人覺得很糟糕呢?除了處罰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可能呢?」以及「我們真正想要教給孩子的事情是什麼呢?」

推薦閱讀:親子衝突反覆上演?破解正向教養的誤解,重新建立親子關係
大人的態度,影響孩子的學習
在不同成長階段中,對於物品的所有權、衝動控制與社會規範的認知仍在發展中。
面對孩子偷竊的行為,家長是陪伴孩子學習、理解、修正行為的重要引路人,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並學會更合適的表達與解決方式。
孩子並非天生就懂得社會的規則與道德觀,我們以理解與同理取代羞辱與打罵,孩子才有空間去面對自己、學會負責,進而真正地成長。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133|孩子犯錯時,如何冷靜應對與陪伴?」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