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存多少錢才能安心

不是錢不夠,是你太焦慮!比賺錢更重要的「財務安全感」

財務安全感不只是有多少存款,而是清楚自己的目標並持續累積,這樣才能減少比較帶來的焦慮。除了存錢,也要提升抗風險能力,把保險納入規劃。另一方面,擁有更多選擇權能降低不安,因為焦慮往往來自「沒有選擇」。真正的安全感不單靠金錢,而是來自價值觀、生活方式與內心的踏實。

忙不完的日子,該怎麼救自己

忙碌,但不焦慮:如何讓生活忙得有掌控、閒得有品質

真正讓人感到安穩的,不是追求偉大成就,而是對生活的掌控感,能主動選擇努力或放鬆。
每天列出三件最重要的事,建立節奏感,讓生活更有方向,不再被瑣事牽著走。
利用計時工具,可以更快速進入專注狀態,幫助完成拖延的任務並提升掌控感。
越是忙碌,越需要安排時間休息與運動,才能保持長期穩定的產能與身心狀態。

不想動,我好累

《無力感世代》或許人生不一定要很努力

無力感往往源自於需求的缺失,可能來自外在的快速節奏與資訊壓力,也可能來自內在對自己的過高期望。
面對無力感,不必急著驅趕它,先停下腳步覺察,釐清優先順序,並設立界線,為自己保留喘息空間。
無力感不是失敗,而是生活提醒我們該慢下來、重新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力量。

生活再難,也有微光

《黎明前的全部》:「經前症候群」與「恐慌症」相遇,兩人如何療癒彼此

有些困境來自我們無法控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像是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或是讓情緒失控的經前症候群。這些狀況不僅影響生活,也讓人對未來感到無力。然而,生活中那些微小但溫柔的片刻——一顆飯糰、一個御守、一句沒說出口的關心。這些細碎的溫暖,正一點一滴地幫助人們從困境中重新連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