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何會做夢》-解夢大師竟是你自己
你是否曾經夢見一些奇怪又真實的情境?
夢境經常被視為混亂無章的組合,但它也可能是內在情緒與潛意識的一種表現方式。沒有誰能給出夢的標準答案,真正懂這些夢的人,也許正是你自己。當你願意停下來傾聽,夢就可能成為你與自己對話的開始。
你是否曾經夢見一些奇怪又真實的情境?
夢境經常被視為混亂無章的組合,但它也可能是內在情緒與潛意識的一種表現方式。沒有誰能給出夢的標準答案,真正懂這些夢的人,也許正是你自己。當你願意停下來傾聽,夢就可能成為你與自己對話的開始。
從乖乖放在電腦上,到不洗「幸運帽」,這些看似迷信的行為,其實你我都不陌生。在不確定與焦慮中,儀式感成為人們尋求安全與控制感的一種方式。心理學與歷史脈絡交織,揭示這些習慣背後真實的人性需求。一場從日常出發的思考旅程,也是一種理解自己的機會。
你是不是也曾在休息時感到焦慮,害怕自己「沒有好好利用時間」?明明想放鬆,腦中卻不斷響起「要快點」、「不能浪費」的警告聲。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時間」的書,一場「時間與價值」的深刻對話,也許正是生活重新展開的地方。
你在生活裡總提不起勁嗎?曾經喜歡的事物也漸漸變得無趣嗎 ?這種感覺可能並不是懶惰,而是「萎靡」的徵兆。這種心理狀態讓我們感到疲憊,但又無法說出具體的原因。疲憊不是終點;理解它,是我們重新出發的開始,我們可以嘗試從三個面向來擺脫萎靡,找回連結與快樂,重新邁向心盛。
胡展誥心理師在新書《情緒流動》中,揭示孩子多數的問題行為都來自背後潛藏的情緒議題,而流動的情緒能夠造就穩定的情緒,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掌握情緒調節與流動。如果你對於不打不罵要怎麼教孩子感到苦惱,遵照兩大原則,讓親子彼此的內在情緒都可以像河流一樣自由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