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在愛變淡之前,學會重新靠近

《愛,可以不辛苦》:用覺察取代指責,讓溝通更靠近真心

愛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帶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情緒模式進入關係,卻少了理解與彈性。
多數時候,溝通失敗並非沒有對話,而是彼此期待不同、缺乏覺察與明確表達。
當我們願意回到自己身上,辨認真正的需求與失落,就能以更柔軟而清楚的方式與對方互動。
懂得自己,也懂得如何相愛,愛便不再是消耗,而是共同成長與靠近的過程。

房間太滿,心也太滿?

不是不會整理,而是心放不下?從《慢捨離》看放不下的原因與解方

人們之所以難以丟掉東西,受到情感依附、恐懼、內疚或完美主義的影響,使得雜物不只是物品,也承載著回憶與焦慮。「慢捨離」強調在整理過程中放慢腳步,尊重內心的情感節奏,與物品建立對話。透過「也許箱」的方式,給予自己整理的緩衝空間,降低決策壓力。慢下來,讓空間與心裡都能變得更加清明與自在。

如果我不做,事情就會一團糟

停止《過度付出》:3步驟解除「高功能共依存」,找回剛剛好的自己

表面上看似精明、負責的人格特質,實際上卻長期為他人情緒與需求背負過多責任,忽略自身感受。
高功能共依存者習慣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責任,為了維持和平或避免失控,選擇默默承擔與配合,卻鮮少被理解與感謝。雖然他們總是成為眾人依賴的「救援者」,但卻是在內耗。
改善的關鍵在於自我覺察、建立界線與學習照顧自己,慢慢讓生活鬆動,關係變得清晰,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平衡與平靜。

薩提爾理論帶你走過人生困頓

薩提爾帶你走出《內在黑洞》:自我覺察4步驟練習,重拾內在力量

薩提爾理論認為,個人的改變是受到家庭、成長環境與人際互動等系統的影響。以冰山比喻人的內在結構,外在行為只是浮在水面的十分之一,而水面下更深的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才是真正驅動行為的核心。自我覺察四步驟:看見、承認、允許、接納,能幫助我們逐漸理解並為選擇負責,便能擁有更多彈性與自由。

成為父母的路上,沒有人需要完美

爸爸也會產後憂鬱?從鈍老公到神隊友的心理調適與成長

太太懷孕時,先生雖然缺乏生理變化的提醒,但內心也開始承擔起責任與身份轉變。過去醫療現場與社會環境多以媽媽為主角,爸爸常淪為旁觀者。其實爸爸最重要的角色是情緒上的支持與陪伴,與太太站在同一陣線,面對孕期挑戰。
成為父母是共同學習的歷程,透過理解、溝通與包容,一起成長為彼此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