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個祕密》陪伴孩子面對容貌焦慮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某個「不夠好」的地方而感到不安,甚至不敢讓人看見真實的自己。這樣的焦慮,不只發生在大人身上,孩子也可能正在經歷。容貌焦慮影響的不只是外表,還可能動搖自我價值與心理健康。
一起學習如何理解這些不安,並陪孩子更自在地看見自己。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某個「不夠好」的地方而感到不安,甚至不敢讓人看見真實的自己。這樣的焦慮,不只發生在大人身上,孩子也可能正在經歷。容貌焦慮影響的不只是外表,還可能動搖自我價值與心理健康。
一起學習如何理解這些不安,並陪孩子更自在地看見自己。
不是你太敏感,只是太習慣壓抑自己。
真正的愛,不會讓你失去自己,而是讓你更清楚自己是誰。
當你學會拒絕,才開始真正照顧自己。
設下界線,是為了讓彼此都自由。
當我們感到無聊時,常會選擇「瞎忙」來填補空白,即使那件事沒有太大意義。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要有個理由,人們就更願意選擇忙碌,並因此感覺更快樂。
即便是被迫的忙碌,也比閒置等待來得令人舒適。
與其說我們喜歡忙,不如說我們害怕無所事事帶來的不安與空虛。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新聞和資訊。
閱讀的時候,你是期待看到的是真相?還是更想看到讓我們覺得安全或快樂的消息呢?
在理想與現實的拉扯之間,信念往往悄悄被改變。有些改變,是為了適應世界,有些掙扎,則是為了更認識自己。
拖延,是來自內在情緒與理智之間的拉鋸。它可以在事情計劃、行動、持續或完成的任何一個階段出現,讓人停滯不前。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內在感受,才是打破拖延循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