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人看心靈成長課程(下):挑選心靈課程的4大篩選原則
在挑選心靈課程時,有四個方向值得特別注意:首先,避免使用極端手法、要求羞辱或打擊自我的課程。其次,要小心那些讓人「越上越焦慮」、必須無限升級的課程。再者,若課程過度依靠神秘學包裝、缺乏理論與科學依據,也要保持懷疑。最後,授課者應該有清楚的專業背景與倫理訓練,而不是靠浮誇的頭銜來增加說服力。心靈成長,應該幫助我們更自在地成為自己,而不是在追求支持的過程中承受新的傷害。
在挑選心靈課程時,有四個方向值得特別注意:首先,避免使用極端手法、要求羞辱或打擊自我的課程。其次,要小心那些讓人「越上越焦慮」、必須無限升級的課程。再者,若課程過度依靠神秘學包裝、缺乏理論與科學依據,也要保持懷疑。最後,授課者應該有清楚的專業背景與倫理訓練,而不是靠浮誇的頭銜來增加說服力。心靈成長,應該幫助我們更自在地成為自己,而不是在追求支持的過程中承受新的傷害。
有些心靈課程透過羞辱或打擊自我認同,營造所謂的「覺醒」效果,但其實潛藏高度風險。
第一,倖存者偏誤讓我們只聽見撐過課程、感覺良好的人,而看不見那些在過程中受到傷害甚至崩潰的參與者。
第二,不當的方式有時也能帶來短暫成果,但這並不代表方法合理,可能留下難以挽回的創傷經驗。
第三,課程「有效」並不等於「安全」,若背後隱含高風險,所謂的收穫其實並不值得肯定。
對話的核心在於連結與理解。溝通若一昧追求輸贏,往往會讓衝突升級,錯過對話的機會。真正有力量的溝通,是讓彼此在交流中感受到被看見、被傾聽,讓關係變得更穩固與自在。設下清楚的界線,就能在互動中保有尊重,不必一再委屈自己。
追求卓越的第一步,不是迎合外在眼光,而是認清「我是誰」。
當我們將焦點從外在評價轉向內在認同,才能讓表現更穩定,也更能感受到幸福。
卓越並不是一味拼命衝刺,而是依靠六大支柱:工作、關係、健康、靈性、嗜好與傳承,保持平衡並適時調整。
唯有持續覺察並保持彈性,才能在不同階段維持長久而穩定的卓越。
財務安全感不只是有多少存款,而是清楚自己的目標並持續累積,這樣才能減少比較帶來的焦慮。除了存錢,也要提升抗風險能力,把保險納入規劃。另一方面,擁有更多選擇權能降低不安,因為焦慮往往來自「沒有選擇」。真正的安全感不單靠金錢,而是來自價值觀、生活方式與內心的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