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腦腐」了嗎?
英國牛津大學的出版社每年都會選定他們的牛津年度關鍵字,2024年的關鍵字叫「腦腐(Brain rot)」,也就是大腦腐蝕的簡稱。
「腦腐」這個現象,可說是數位科技進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今天從《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來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所謂的「腦腐」現象?
本書作者強納森・海德特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在書中主要針對孩子與青少年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但如果以成年人的角度來閱讀,會發現其中不少觀點同樣適用於大人。
腦腐是什麼?
「腦腐」這個詞,指的是心理或者是智力的狀態有退化,特別是因為接觸到過多那種瑣碎、沒有挑戰性的內容所導致的。
這不僅僅是青少年的問題,成年人也會受到影響。
有三個核心要素會造成「腦腐」:
1.訊息太表淺
不管是短影音、社群媒體還是新聞報導,內容都是簡單到幾秒鐘就可以你讀完。實際上,沒有什麼深入思考的空間。
2.刺激強烈
影音強調特效、素材、語速快,讓大腦要持續被這種情感性的刺激所激發。大腦很喜歡新鮮感,刺激過於強烈的時候,大腦會習慣這種快感,漸漸失去耐心去面對那些需要時間、精力的任務。
3.缺乏空白
現在的資訊,幾乎是無縫接軌。想要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覺得不夠精彩,可以快轉或是跳過一集看完。幾乎沒有停下來讓大腦休息的時間,沒有空白,也就不會有沉澱,當然不會對接收到的訊息進行思考。
推薦閱讀:《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多巴胺不是毒,而是人生的關鍵配方
深度思考不腦腐
過去幾十年來,數位科技的進步讓資訊的流通速度變得非常快。短影音、社群媒體、串流的出現都是因應人類需求,而這些平台也是為了抓住用戶的注意力被設計出來的。當中,以短影音最為明顯。
人類天生會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特別是那一些可以即時滿足我們快感的內容。跟短影音即時的快感相比,讀一本書要好幾個小時才會讀完,顯然的,這很不吸引人。
但是長期停留在這種「短、快、強」刺激底下,大腦會失去耐心跟深度思考的能力。
青少年特別會受到影響,是因為負責自我控制、計畫跟深度思考的前額葉皮質,一直到大約20至25歲,才會完全成熟,所以在這段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的行為模式跟思考習慣如何被塑造,會對大腦有深遠的影響。
成年人雖然已過了大腦成長的關鍵期,可是出於大腦的可塑性,如果長期暴露在短影音跟這種快速資訊的環境下,也同樣會受到影響。

家長可以怎麼做?
書中針對政府、企業、學校與家長等不同層面,提出了相應的行動建議。這次將重點放在「家長可以做什麼」這部分,因為這是最實用、也最迫切需要行動的層面。
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參與日常生活的各種小事,特別是那些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的任務。
例如,讓孩子一起參與家務。雖然可能會讓整個過程變得比較慢,成果也不一定理想,但這樣的參與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和歸屬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也會讓孩子更願意與父母互動。
當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或青春期,正值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階段,對獨立與自主的需求會變得更加強烈。這時家長可以試著給孩子一些自主決定的時間與空間。舉例來說,放學後不一定立刻安排補習,讓孩子有一些時間探索、玩耍、與朋友相處。
自由探索的互動,前提是確保他們的安全。探索中孩子可能會經歷挑戰與挫折,但他們會發展出重要的心理能力,更加清楚自己是誰,以及未來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世界越快,心則慢
「腦腐」不是特定族群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的現象。
數位科技發展像是一個無聲的風暴,不知不覺在減弱我們的專注力和思考能力。
青少年的大腦因為還沒成熟,所以特別脆弱,而就算是成年人也會因為忙碌和疲倦,陷入那種短暫快感的泥沼。
當我們理解到這個現象,就有機會選擇改變。每天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讓生活多一點空白,少一點喧囂。讓這些習慣成為新的日常,讓我們在數位科技的轟炸下,能夠找到心靈的安穩,並且找到生活的意義。慢下來,才能看清楚新的方向。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出版社:網路與書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59|深度思考不腦腐,跨越數位世代的必然挑戰《失控的焦慮世代》」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