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在生活中常常容易分心嗎?
滑手機、回訊息、開了分頁又跳到別的網站……注意力總是被各種事情拉走。
今天要介紹這本書《恆定力》,作者丹達帕尼是一位印度教的祭司。曾在寺院裡面當過十年僧侶後,選擇回到城市裡,以祭司身份生活。
他將修行期間所學到的心法,轉化為現代人也能實踐的專注練習,教我們如何在日常中培養專注、覺知與內在穩定。
練習恆定力兩大原則
書中有一段話這樣寫道:「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知道該把心力放在哪些人和哪些事上,因此也會知道不應該專注在哪一些人和事情上。」這句話表面談的是幸福,實際上指向的卻是「注意力」。
一個人能掌握注意力,就能大幅度地掌控自己的幸福感。對現代人來說,注意力是一種稀有而珍貴的資源。社群媒體與各種數位平台都在競相搶奪人們的注意力,讓人難以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恆定力的練習,正是為了重新找回這份主導權。書中提出兩個看似簡單卻深具意義的原則。
一、用正確的方法練習
如果方法錯誤,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勞。
二、重複再重複
透過持續練習形成的自動化歷程。就像每天走同一條上班路,久而久之不再需要導航或思考方向,大腦自然知道怎麼走。
推薦閱讀:不用天生堅強,也能擁有《恆毅力》
恆定力的3大關鍵要素
書中提出三個關於恆定力的重要概念,分別是心智、覺知與專注。
1.心智
心智的概念與心理學中的定義相近,書中將它比喻為一座擁有無數房間的宮殿。每個房間都象徵著一種心理狀態:有快樂房、悲傷房,也有與記憶、創造力或技能相關的空間。心智被視為一個廣闊的內在世界,容納了情緒、思考與各種經驗。
2.覺知
覺知就像是一個會發光、能移動的球體。當覺知移動到心智宮殿的某個房間時,該區域便被照亮,個體便會感受到那個房間所代表的情緒或經驗。例如,當覺知停留在快樂房,人便感受到快樂;若移動到記憶區域,則喚起與回憶相關的感受。
3.專注
專注指的是讓覺知穩定地停留在某一事物上,直到有意識地將它轉換到下一個焦點。換句話說,當人們能自主決定覺知的移動方向時,就是專注的狀態;而被外界刺激自動牽引離開,則是分心。
只要在每個動作中都能全神貫注,並在每個步驟之間由自己主導轉換覺知,便處於專注狀態。
練習恆定力3步驟
大腦其實無法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所謂的多工只是快速在不同任務間切換。這種不斷移動「覺知」的狀態,不僅造成耗損,也削弱了專注與恆定力。
若能讓覺知維持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平常處理事情會更順利。那麼,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恆定力?書中提出三個步驟。
第一步:在生活中練習專注
將練習融入日常「非做不可的重複性事件」中,例如刷牙、洗臉、吃飯、洗澡、與家人互動等。這些活動每天都會出現,是練習覺知最自然的場域。在進行這些例行動作時,若能有意識地將覺知維持在當下的感受,就能在不額外花時間的情況下培養恆定力。
第二步:列出五個日常重複事件
作者建議列出五個日常重複事件,並為它們排序,例如:與伴侶對話、陪孩子閱讀、刷牙、洗澡、吃飯。接著,先從最容易執行的一項開始練習,不必同時進行所有項目。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養成穩定的習慣。
第三步:設定勿擾時刻
如果平常工作是處於比較開放式的環境,專注往往容易被外界打斷。建議可透過製作「勿擾時刻」標示,讓他人清楚知道自己正處於專注狀態。
例如,預留三十分鐘處理需要高度集中注意的任務,並告知同事暫時不要干擾。若環境允許,也可使用手機的「勿擾模式」,僅保留重要聯絡人的通知,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推薦閱讀:《這個布丁要現在吃還是先忍耐?》學會分配時間,別讓忙碌掏空人生
讓恆定力成為你的內在力量
有意識地運用覺知,讓注意力停留在值得投入的事物上,內在便會變得更穩定、更清明。
每天的生活細節開始,吃飯、走路、說話、呼吸都能成為練習時刻。
一點一滴地學會專注與轉念,就能在充滿誘惑與干擾的生活中,重新掌握自己的節奏與幸福。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恆定力:放鬆、專注,凝聚這一刻的力量,超越巔峰
作者:丹達帕尼
出版社:三采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29|輕鬆提昇《恆定力》,生活變得更如意」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