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第一個跳出來幫忙,替別人收拾、安撫情緒嗎?
身邊的人都覺得你可靠,但你卻常覺得心裡快撐不住?
明明做得越多,卻越覺得孤單又疲憊,為什麼會這樣呢?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過度付出》,作者泰瑞‧科爾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他在諮商室裡面常遇到一種類型的人,功能很好,身邊的人都依賴他們,可是他們的內心已經疲憊到了極限。
作者將他們稱之為「高功能共依存者」,說的不是樂於幫忙的人,而是那一些「停不下來要幫忙」的人。
什麼是高功能共依存?
「高功能共依存」指的是一種在外表上看起來能將事情處理完善、效率高,但內在卻持續為他人的情緒與人生負責的生存模式。他們的人生重心不在自己,而是在「要幫別人、要撐起一切」的角色裡。別人的情緒、困難、需求,都會變成他們的責任。
然而,正因為他們看似「高功能」,往往也被這份表面上的能力所說服,忽略了正在慢慢內耗的部分。也因為做得太好了,所以周遭沒有人注意到其實這個人已經累了。
有趣的是,一開始作者對這些個案說:「這其實是一種共依存的狀態。」所有的個案都即刻否認、甚至反感。因為對他們而言,「共依存」聽起來好像要被拯救、是依賴別人的。可是自己明明是被依賴、撐住全場的人。
註:「高功能共依存」並非臨床診斷,在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手冊中並不存在。它源自作者多年諮商經驗,為了描述一類特定個案而創造出的一個詞彙。

我是高功能共依存者嗎?
要判斷自己是不是容易過度付出的人,可以先從幾個常見的行為模式來檢視。以下提供幾個自我檢查題。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以下幾項狀況,就很可能屬於作者所描述的「高功能共依存」類型。
1.「如果我不做,事情就會變糟」
你是否會覺得,如果你不出手的話,事情就會變糟,或者是沒有人做嗎?
這種信念會讓人陷入無止盡的循環,到處要收拾、到處要幫忙。久而久之,不僅難以放鬆,也讓自己生活處在緊繃的責任感中。
2.「不想衝突,我再忍一下吧」
你是否常常為了避免衝突,而說出「好啊,沒問題」違反內心的想法?
明明心裡不願意,卻因為怕別人失望、沉默或皺眉,就立刻吞回拒絕的話。
這樣的行為,其實不是在答應對方,而是在避免看到周遭人的情緒爆炸,用妥協換取表面的和諧。
3.「都是我在做,卻沒人感謝我」
在工作上,你也許是最用心的人;在家庭裡,你可能包辦所有事務。但不論在哪裡,大家似乎都把你的努力當作理所當然。
你表面上笑著說:「這沒什麼」,心裡卻覺得委屈,因為你很少被真正看見,也很少被感謝。
4.「怎麼每次什麼事都找我幫忙」
身邊的人遇到困境、需要建議的時候,第一時間一定是找你,而你也總是義無反顧地會挺身而出。
朋友失戀找你,同事卡關找你,家人需要幫忙也找你。連問說:「我可以請你幫忙呢?」都不會,因為他只要一找你,你就立刻開始救援。
久而久之,所有人遇到事情都會直接想到你,因為你一向是來者不拒,從來沒有「不幫忙」這個選項。
高功能共依存者三個改善練習
從用力過頭、過度投入,回到剛剛好的平衡,並不是要完全停止付出,而是要重新建立與自己的關係。真正的改變,由「too much」 轉向「 just right」,需要從三個方向開始調整:自我覺察、建立界線與實踐自我照顧。
1.自我覺察
第一步還是回到自我覺察。若沒有覺察,很多的改變都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再過度付出。
唯有意識到原來自己總是將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前面,才會注意到必須要把自己再往更前面放一點。
2.建立界線
許多人誤以為設立界線是冷漠的表現,但真正的界線是分清責任的歸屬:這是誰的情緒?誰的問題?誰該負責?
高功能共依存者最常出現的情況,是在別人失功能或出問題時,立刻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就像是在球場上每一球都是要接一樣。界線的作用就是關閉自動接球系統,不是永遠不要接,而是不要無條件的接。
推薦閱讀:《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別把溝通當比賽,守住界線,讓關係更自在
3.自我照顧
對高功能共依存者而言,「照顧自己」往往被排在最後,甚至覺得是浪費時間。久而久之,不是沒有時間照顧自己,變成是不認為自己值得照顧。
真正的自我照顧,不只是按摩、旅行或甜點,反而是那些看似平凡卻很實際的事:準時睡覺、不再滑手機滑到累;好好吃飯,而不是匆匆吞下;身體緊繃時停下來呼吸。

讓生活與關係重新流動
慢慢的練習,一次、一次不把責任扛在身上之後,你就會發現內心漸漸的會變得安靜。
因為我們終於可以從別人的人生當中退場了。而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比較清晰,因為你不再需要獨自扛下所有的責任。
最後你開始有餘裕過自己的日子,生活會開始鬆動,從痛苦硬撐轉變成好好休息、好好生活。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過度付出: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擺脫隱性的心理依賴
作者:泰瑞‧柯爾
出版社:蔚藍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90|從耗盡到自由,停止高功能共依存的《過度付出》」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