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夢想不只是幻想,更要面對現實

在一九九年,當我剛剛開始證明正向幻想無法幫助人們達成心願時,我失望極了。我之所以開始研究夢想,不只是因為覺得有趣,也是因為我希望夢想有助於人們克服困難,以達成各種或大或小的心願。

知道幻想會讓人受困其中後,我很難再把研究聚焦於此,因此我進一步思索,有沒有可能在夢想的過程中加入些什麼,來扭轉局面,讓夢想有助於達成願望。尤其是,既然正向幻想容易讓人放鬆,我是否能找出一個方法,利用夢想提醒人們做好準備,產生助人成功的動機?

據我推測,讓人們積極動起來的最佳方法,是請他們先夢想,然後再立刻讓他們面對阻撓美夢成真的現實。我稱這種衝突的做法為「心智對比」(mentalcontrasting。如果我能透過心智對比,將幻想建立在現實之上,或許能夠消除夢想的鎮靜效果,並將夢想當成激發人們鎖定前進方向並採取行動的工具。

我必須透過實驗來檢測心智對比,才能知道我的想法有沒有可能實踐,但我不知該如何著手。心理學家經常借用其他學者開發並已證明有效的問卷、實驗流程以及理論典範,來設計自己的研究。譬如說,我在研究正向幻想的放鬆效果時測量受測者的收縮壓,就是因為前人的研究已經證明,收縮壓和個人情感上自覺「精力有多充沛」有關。但是,心智對比是一種新的想法,所以我必須自己設計相關方法,來誘發並測量心智對比,也就是科學家所謂的變項的「操作化」(亦即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測量操作的過程)。這麼做固然有趣又創新,但實在傷透腦筋。由於進行研究需要時間與資金,而我也不曉得最後會得出什麼結果。如果實驗設計得不正確,最後我可能得不到有意義的成果。

7261487710_7380465e90_b

我花了許多時間,為這些研究制定實驗模型以及研究可能的典範。又由於希望減低質疑的可能性,我必須在實驗中納入好幾個對照組。

首先,我們的假說設定為:把「夢想」和「想像障礙」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對人有所幫助,而非單單幻想未來,或光只是顧慮現實,因此我決定納入一個只幻想未來的對照組,以及另一個只思索現實的對照組。

另外我也懷疑,人們只有在幻想達成心願之後,想到生活裡的現實,才會將那些現實看成是妨礙夢想的障礙物。否則現實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中性的,人們並不會將之理解成「妨礙快樂結局」的障礙。唯有在心裡探索過快樂結局、經歷到擁有的喜悅與安慰之後,才能體會到現實生活裡的某些東西是妨礙圓滿結局的障礙。為了檢測以上想法,我添加了第三個對照組,這一組叫做「逆向對比」,受測者會先想像現實,之後再幻想未來。如果心智對比能起作用,我將在心智對比組成員身上看到行為改變,但是在其他組成員身上不會看到。

經過幾週的準備,我和合作者針對柏林兩所大學一百六十八名女學生,做了一個研究。請她們寫出當時在人際關係方面最重要的願望或憂慮,然後我們要學生估算願望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分數從零到百分之百。每一個受測者都寫下四組涉及正向未來的關鍵字(例如「有更多時間與對方相處」、「感覺被愛」,或是「感覺被需要」),另外再寫下四組涉及該願望的障礙的關鍵字(像是「太害羞」、「太情緒化」、「工作太多」)。接著再進一步要求其中一組學生進行心智對比,方式如下:想像兩組正向未來的關鍵字,以及兩組負面現實的關鍵字,兩者交叉進行(先從一組正向未來關鍵字開始),並寫下心中想得到的任何可能。我們特別交代這些學生:「需要多少時間和篇幅都沒有關係。假使卷子不夠寫,寫在反面也可以。」

第一組是心智對比組。第二組學生只需幻想與「實現願望」有關的四組關鍵字(沉迷組),第三組學生只需幻想與「阻撓願望」的現實有關的四組關鍵字(沉思組),然後還有第四個「逆向對比組」,他們先在心理詳述某組負向現實的關鍵字,接著才進行一組正向未來的關鍵字,共進行兩次。做完之後,我們要求所有受測者立刻去思考自己的人際關係願望或是憂慮,然後評估自己覺得精力有多充沛、活力有多強。實驗過後兩週,我們發出一份問卷,請受測者列出他們在做完實驗後,採取了哪些行動以實現願望。另外我們還要求受測者指出哪兩個步驟最為困難,以及他們採取這些行動的確切時間。

心智對比並非總是見效

實驗結果很驚人。我們原本預料心智對比能令嘗試它的受測者全都增加能量,但是等我們仔細分析數據後,卻發現只有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變得更有精力,而且立刻採取行動去實現心願。關鍵在於,他們剛開始是否覺得自己的成功機會很大。如果學生根據過往經驗,預期自己可以成功,那麼心智對比就能讓他們在活力提升以及投入程度方面,顯著超越其他組學生。但如果心智對比組的學生一開始就判斷自己成功的機會很小,那麼他們會比其他組學生覺得更為缺乏精力,也更少採取行動去圓夢(見圖二)。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1-10-%e4%b8%8a%e5%8d%8811-42-03

再者,根據這個實驗,心智對比的幫助似乎比我們預料得還要大。仔細想一想,你不見得每次都想奮力達成願望。如果那個願望實現的可能性不高,甚至完全不可能實現,放棄它,專心投入另一個較可能有進展的願望,不是更划算嗎?如果你打籃球很出色,但是對音樂不太在行,當你希望投入一項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活動時,你選擇了每天花四小時來拉小提琴,希望能獲准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這樣做合理嗎?想想看,一次又一次被入學委員會拒於門外,感覺會有多氣惱。反觀將目標對準一個你有可能達成且能與你產生共鳴的願望,像是成為社區大學籃球隊的先發中鋒,不是更理想嗎?

看來對人們最有益的,並不在於任意追求一個願望,而在於追求一個可行的願望。在你的生活裡,你一定見過有些人執著追求成功機會很小的願望,他們年復一年忍耐失望,最後終於放棄,改而樂在追求其他更可能達成的夢想。

15060356_1334404803237665_515807075_o

以上內容摘錄自《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歐廷珍長年研究人類的動機科學,她的指導教授,正是現代正向心理學的大師兼鼻祖塞利格曼博士,但歐廷珍的研究主題,卻是要大家想想,樂觀真的是所有困境的萬靈丹嗎?她認為當下的潮流及研究,都沒能確實掌握正向思考的全貌。指導教授向大眾推廣樂觀正向的力量,子弟兵的研究題目卻是要打破樂觀的迷思,一開始跌破不少同行眼鏡……

進一步暸解本書內容:http://ppt.cc/cgvJx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