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Podcast節目內容精簡,推薦收聽以獲得詳細內容。
科學通常會先描述和定調出多數人的樣貌,但不代表它排斥少數人。
哇賽療心室 ep63|每個人都是獨特存在,性別不需二分feat.林奕萱醫師
提到「性別」,我們想到的通常是「男生」和「女生」。且可能會出現一般社會對兩性的刻板印象,如:男生短頭髮,女生長頭髮;男生外出工作,女生主理家務等。這也是我們常在書中、在電視中被傳達的觀念。果斷的「二分法」,對現代的社會來說是好的嗎?還是一種太過粗糙的認定了呢?
而性別刻板印象、同性戀議題,多元性別氣質、多元家庭等,都是性別議題所關心的範疇。
阿嘟——男生的「姊妹淘」
我們都不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
哇賽療心室 ep63|每個人都是獨特存在,性別不需二分feat.林奕萱醫師
有一次,高雄市性別公民協會的林奕萱醫師到屏東的一間原住民學校帶活動;帶的是一個和「多元性別與性向認同」有關的活動。有一位老師面有哀愁、語重心長地問奕萱醫師:「最近小孩們很流行『阿嘟主義』,大家都想要當『阿嘟』。我們的族,會不會因此絕後呀……」
原來,「阿嘟」在原住民語中,有「姊妹淘」的意思。後來衍伸出「男生姊妹淘」,來形容男生跟男生很親近,或男同性戀者。所以這位小學老師就很擔心,當我們開始提倡「多元性別」,會不會讓所有孩子都變成「阿嘟」。
奕萱醫師理解這位老師的焦慮,並告訴他,這個年紀的孩子的確比較喜歡「模仿」。不過,模仿並不一定代表他認同。即使孩子認同,或甚至發現自己就是同性戀者也沒關係,我們可以試試看尊重孩子的想法;也陪伴、鼓勵他們在這樣的歷程中,慢慢認識自己。
實際上,孩子並不會因為接受了「多元性別與性向認同」的宣導,而「變成」同性戀者。反而是透過這樣的討論,能讓原本有同性戀傾向的孩子,不再覺得自己是不是很奇怪、是不是生病了;給予更多的認可與接納。
性教育的「實驗課」
而除了同性戀的議題,奕萱醫師帶學校帶活動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什麼是保險套?」「什麼是生理期?」
這時,醫師就會拿出他的「百寶箱」,裡面有衛生棉、衛生棉條、月亮褲、保險套等。帶著孩子們一起看看這些用品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能夠避孕、為什麼能夠吸那麼多血而不會外漏。也看看這些物品要如何使用。
孩子們看到新奇的東西通常都會想要參與。參與了就會提出問題。而提出問題,就是一切教學的開始。
面對性相關的問題,保持淡定
當社會多了多元性別的觀念,就多了更多的認同和尊重。
哇賽療心室 ep63|每個人都是獨特存在,性別不需二分feat.林奕萱醫師
在以前,即使是最親近的爸爸媽媽,也很少會和孩子討論關於性的問題。如何使用衛生棉、如何清理經血,或如何使用保險套等,幾乎不太可能出現在家裡的對話中。這也意味著,很少人會「教」我們這些事。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摸索、自己上網查,或和朋友討論;拼拼湊湊,一路摸索,才累積了現在這些經驗。
或許在討論性相關的議題時,我們經常會感到害羞、彆扭;也會煩惱自己要用什麼態度、什麼時機跟別人討論這些事,或是要跟別人討論到什麼程度。而這也是許多教育者擔心的問題。
不過,一旦我們越用「這個」、「那個」來代稱,一旦我們越覺得尷尬,好像就會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像是「不能講」。所以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當親友或是孩子想和我們討論性相關的問題時,告訴他:「你什麼都可以問我。如果我也不知道,那我們可以一起找答案。」只要是真心地想要和對方討論,而不是想要往奇怪的方向走,我想,對方都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真誠,都可以感受到,我們是真心地想要和他分享訊息和資訊的喜悅。
不論是同性戀或性相關的議題,在以前,談「性」或談「性別」真的不容易。透過林奕萱醫師的宣導與倡議,也希望我們可以往更多元、接納與包容的方向一起努力。
延伸閱讀1/覺察偏見與不平等,找回自我最佳狀態
延伸閱讀2/哥們間愛的抱抱,有助於壓力復原
延伸閱讀3/同志與他們的父母們
主談人:蔡佳璇 臨床心理師
與談人:林奕萱 醫師
✎與談人簡介|
奕萱醫師為高雄市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同時也是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高性會)理事長。長年投入多元性別議題的教育推廣。翻譯書籍有《歡迎來到這個家》。是單車與貓的愛好者。
想了解更多> 高性會、精神奕奕|林奕萱醫師
撰寫人:郭永財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