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專訪陳志恆 主持人蔡宇哲博士與來賓陳志恆心理師合照

專訪陳志恆 : 真正的幸福不能直接追求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暨是心理健康與親職教育講師,同時也是人氣作家。本次專訪介紹他的新書《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帶領大家重新思考自己真正在追求的幸福是什麼?當幸福不能直接追求,我們該怎麼辦?去除痛苦的人生就能夠幸福快樂嗎?

專訪陳志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暨是心理健康與親職教育講師,同時也是人氣作家,出版了多本暢銷書。

這次,在新書《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中,志恆老師精選出20篇文章,為讀者指引「練習幸福」的方法,陪伴家長與青少年一同覺察內在,找到幸福的關鍵能力!

專訪陳志恆 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

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

作者:陳志恆, 江宏志, 胡展誥, 曾寶儀, 宋怡慧, 陳怡嘉

出版社:親子天下


以下是此次專訪的精華內容,希望能讓大家重新思考自己真正在追求的幸福是什麼:

幸福不能直接追求,而是要間接構築

對青少年来說,什麼是幸福呢?或許是一整天玩手機、不用考試或取消期末考,甚至是上課和下課的時間對調。對成人來說,則可能是回答賺到足夠的錢、不用工作就會幸福。

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常常是那種快樂或輕鬆的感覺。但是,在追求幸福這件事上,其實存在著一個矛盾點,稱之為「幸福悖論」-越想得到幸福,卻越得不到

幸福悖論是越想得到幸福卻越得不到

因為越渴望,「我怎麼這麼不幸福」的失落感就更重。因此,幸福不能直接追求,而是要透過一些不同的要素來慢慢組成。

當我們引導孩子思考幸福這件事時,不應該只是侷限在「如何讓自己快樂」,我們還需要引導孩子學會安定自身情緒、經營人際關係、迎接挑戰/面對挫折、追尋和實現自我價值,從這四個面向建構出真正的幸福。

我們執著於追求幸福,卻經常感到失落,覺得自己不幸福

「離苦」未必就能「得樂」

不讀書就幸福、不工作就幸福,這些想法的核心在於:「脫離苦海才能幸福」,但是脫離苦海真的能帶來快樂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

以為去除痛苦就會獲得快樂的信念,一來,不切實際,因為人生中必然會有層層關卡,長大後也會有新的煩惱;二來,即使避開了一些痛苦,心裡仍可能感到空虛,因為沒有新的目標可追求,這種空虛感反而會讓人陷入另一種沮喪,這也是一種痛苦

離開年少的苦心裡卻感到空虛,好像失去目標、不知道自己正在追求什麼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就是被設計用來應對危機的,而人存在世界上的本質也就是要面對各種痛苦與挑戰。

因此,脫離痛苦和追求快樂,這兩者其實是並行的。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在壓力和痛苦之下,仍然能夠找到快樂、擁有內心的平靜,這才是更正確的目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沒有痛苦的生活。

於幸福而言,脫離苦海和尋求快樂應該是並行的

越痛苦的選擇,越能彰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

對孩子來說,生活中存在種種考驗和困境,例如:面對課業壓力、時間不夠用、同儕關係不佳、社交媒體上的挑戰、不被大人理解,讓孩子感到非常痛苦。

對大人來說,同樣需要面對工作、同事、孩子以及環境中的諸多問題,也常因此感到痛苦。

各種壓力都讓我們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但是,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必須做出選擇:要繼續承擔這些痛苦,或者是放棄。

如果選擇繼續面對痛苦,這個選擇意味著我們願意承擔,承擔的背後反映著我們的價值觀和現實考量。

雖然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透過選擇是否承擔痛苦,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重視什麼。當我們的選擇有意義、有價值,我們就有機會活出想要的人生

快樂的感覺讓我們幸福,痛苦則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15生活中就能實踐幸福的正向練習」節目內容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