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尋找共同幸福元素,看見家庭幸福4個發現

全球疫情下大家更加關注的幸福感,長年討論的少子化議題、正向心理學追求的共通幸福元素,親子天下9月號調查讓我們知道,家庭幸福這件事並不容易,夠透過經營、與伴侶的努力、以及改善環境對我們的支持,也能一步一步邁向幸福。

本文為Podcast節目內容精簡,推薦收聽以獲得詳細內容。


你覺得家庭幸福這件事情是容易的?還是困難的呢?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正向心理學的研究來看,我們也發現幸福這件事情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簡單。

親子天下九月號發起「家長的理想教育、教養藍圖」問卷調查,針對台灣家中至少有一個孩子的家長以網路問卷調查,共計回收1,336份,其中家有學齡前幼兒的家長佔了一半。問卷結果有四大發現。


進入婚姻≠幸福,家庭幸福需經營

發現一:有67%家長認為維繫家庭幸福是困難的,85%家長同意有小孩感覺更幸福。

為什麼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家長覺得維繫家庭幸福是有困難的;卻也有三分之二的家長選擇如果重來一遍還是願意踏入婚姻呢?這個乍看之下有點矛盾的數據,暗示了:現在的人們不再認為家庭幸福是從天而降,而是需要雙方,甚至整個家庭一起去努力經營的不是進入婚姻就能夠幸福,家庭幸福源自於婚後的經營。維繫家庭幸福並不容易,但只要雙方一起努力仍然可以獲得幸福,即便困難卻也願意再次踏入婚姻。


小孩是家庭幸福感重要的來源

如果重來一次,你還願意再生小孩嗎?有了孩子後,你有更幸福嗎?

發現二:有77%家長選擇如果重來,願意再生小孩;85% 家長認為有了小孩之後更幸福。

國外也有許多相關研究,結果卻沒有共識,這與我們用什麼方法以及在家長的什麼狀態下回答有關,比如在孩子三歲前與孩子大學後詢問,結果當然不盡相同,相同的是孩子確實是影響婚姻幸福感的來源之一。擁有小孩後,我們能透過與孩子的互動發現不一樣的世界,開始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認識自己等等,讓自己變得更好。養育孩子不容易,小時候或許不懂大人口中的「平安就是福」,但當某天抱著呱呱墜地的孩子時,心中百感,唯一句:「健康平安長大就好」。「知足」在正向心理學裡強調著「珍視當下所擁有」正因為本來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所以產生知足感更讓我們幸福


引發心流體驗,闖關家庭生活每個挑戰

維繫家庭幸福很困難,然而困難這件事情,從另一角度可視為挑戰。生活中的挑戰就是會有一點難但又不會太難,稍微超出你舒適圈的事情,而家庭生活中我們有許多這樣的子的挑戰。心流理論(Flow)提到,當我面對相較於現有能力再難一點點的事情時,容易引發心流體驗,你會容易將注意力放到這件事情上面,進而產生正向愉悅的感受。這也是在正向心理學當中如何在生活產生幸福的一種方式,而這個方式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適用的。「認知到」你現在做的事情是有一點點難度的挑戰和需要付出一定的注意力的,然後關注它,並為此作出調整與努力。改變就是生活的挑戰,將家庭生活當作電玩在破關,與另一半的關係就像隊友,彼此相互支持一起闖關!例如,接受婚姻生活有了小孩以後,他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將其視為挑戰,去關照它,並注意自己需不需要也做一些調整。


伴侶溝通無礙,做彼此信任的隊友

家庭生活就像電玩破關,伴侶就像堅定的隊友,相互溝通同甘共苦,一關一關闖過,收穫生活中的每個幸福瞬間。

哇賽心觀點ep63|尋找幸福共同元素,打造理想家庭生活feat.張益勤主編

發現三:性別交叉分析,媽媽各項幸福感都比爸爸低。

為什麼呢?除了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氛圍給與女性的壓力之外,文化刻板印象也使媽媽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從這點來看我們能知道性別平等沒那麼容易。另外在家庭幸福當中最重要的也是伴侶關係。越親近的人越容易有親密關係溝通上的偏誤「你應該要知道我在想什麼」。然而世界上沒有讀心術(心理師/心理系也沒有XD),不用當彼此肚子裡的蛔蟲,或許我們可以嘗試根據與伴侶的互動模式,找出對家裡最好的方法。不論是讀空氣、直球對決都可以,只要平安過關;不要陷入所有東西都是我應該要做的,或你要做的,只要雙方舒適自在。伴侶溝通無礙是家庭幸福的基礎,如此才能在闖關的過程中覺得是彼此是隊友、是可以同甘共苦、為家庭幸福一起努力的隊友。


環境對育兒的挑戰,少子化議題裡的心理壓力

你是否曾看過公共場所孩子哭啼父,母努力制止,周遭人們蹙眉而視甚至請他們出去的畫面呢?你是否留意過為什麼家長總會推著嬰兒車在大馬路上走而不走人行道或騎樓呢?你是否曾經在老闆、同事或面試官的明示暗示下不好意思請育嬰假或表示任期內不會生孩子呢?

發現四:親子天下九月號針對育兒後,環境、社會、政策對養小孩的協助調查,滿分五分,結果政府育兒催生政策對育兒家庭的支持度,平均3.8分;職場環境友善育兒,平均3.07分;社會對育兒家庭友善度,平均2.62分。

縱觀過去與現在,育兒等政策上確實有越來越好的趨勢,但論「育兒友善」有確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論是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包容度、物理環境的友善、還是職場對育兒的接納,要解決少子化的議題,其實不只是只給補助,而是需要整體社會對育兒的友善。當環境告訴你,生孩子是件被祝福的事情,不會因為你去生孩子,大家就怨懟你將工作推給他們,而是彼此包容、互助,下次同事請育嬰假,換我幫他分擔工作等等;當環境告訴你說有小孩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會因此讓你失去什麼或是讓你受到歧視時,不論是對正在育兒的家長還是準備邁向婚姻的男男女女,都能帶來支持,減輕對育兒心理上的壓力與恐懼。


全球疫情後更加關注的幸福感、長年討論的少子化議題,透過這份問卷,我們知道整體社會帶給我們的家庭感、幸福感是很重要的。而幸福不單是個人因素,更需要整個家庭、整個社會共同促成。一起尋找共同的幸福元素,讓大家都可以邁向幸福圓滿。

主談人:蔡宇哲 博士
與談人:親子天下 張益勤 主編
撰寫人:詹㝢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