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專訪蘇絢慧

專訪蘇絢慧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終結內在批評的自我和解練習

你是否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這樣的念頭已經滲透到你每一段人際關係中,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總是充滿許多對自己的內在批評。本次專訪邀請到蘇絢慧心理師,分享如何終結內在批評、學會自我接納,並設立情感界限,讓我們在關係中擺脫焦慮、重拾心理安全感,練習在紛亂的聲音中穩定自己。

你在面對不合理的職場要求,會不會很難開口拒絕,總想討好別人呢?或者,與家人的相處時,會不會因為害怕衝突,總是逃避溝通呢?

這些關係上的困難,有時候會像一個迴圈一樣反覆出現,長期下來就會搞得我們心好累。

本集專訪邀請到蘇絢慧心理師,解析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內在自我批判,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拉自己一把、建立健康的人際界限。

「好,還要更好」讓人沒有一刻覺得自己夠好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與家庭和社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在亞洲文化中對於孩子的成長,其實不太給予自信,卻很容易給很多批判或批評,像是常要求「好,還要更好」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這些指教並不是不好,問題是出在它們源源不絕,因此讓人沒有一刻覺得自己「真的做到了」,或「已經做得夠好了」。這樣的感受,讓人不斷懷疑自己,慢慢影響到自我觀感,逐漸累積成低自尊和自卑感。

久而久之,影響延續到與人之間的互動,可能會不自覺地矮化自己,像是常害怕被評價不夠好,或害怕被責怪,於是進入一種恐懼跟焦慮的狀態,簡單來說,我們的心理安全感是不足的

所以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我們總是習慣不自覺得先檢討、抨擊自己,很容易把問題的發生歸咎於自己,這樣的思考模式變得根深蒂固。 

「好,還要更好」讓人沒有一刻覺得自己夠好。

當被溫柔以待,心就有多出的空間能溫柔待人

我曾經與一位母親會談,一開始她對孩子都是罵不完的話。但我其實聽見她在講的是:

「我從來不喊苦,不喊累,都是自我要求、自我負責。如果覺得別人希望我怎麼做到,我一定自己先做到,並且做到比人家的期待還更好!」

她從小總習慣把事情做到最好,因為如果事情沒做好,她會感到自己不夠好。因此,她總是做得更多、做得更快,一直以來從未停下。在她的成長背景中,她堅信必須如此奮鬥,才能夠活下去。

反觀她的孩子卻可以停下來,不把生存放在心上,這與她的生命信念完全違背,這讓她感到非常矛盾。

而我的經驗是,當這位媽媽能夠有被關懷、被溫柔以待的經驗,她的心也就有更大的空間,能重新看待孩子經歷的情況與心情。當關係裡有對話和相互理解的機會,就能持續產生正向的滋養。 

當有被溫柔以待的經驗,心就有多出的空間能溫柔待人。

越是認識自己,越能在紛亂的聲音中保持穩定

有些人相對看重關係、情感需求比較多,所以每個人講的每一句話,都會放在心上糾結很久,不斷檢討與反思自己,為什麼會讓別人對他說這句話。 

在這種生命基底裡面,他已經建構了一個「不夠好」的信念。

如果你也是這樣子的人,可以試著由內而外畫出自己的人際圈

首先,在過程裡了解到,不是每一個人都放在最裡面的那一圈,要允許有些人對我們來說是比較不相干,甚至可以放得很遠。

接著,也可以用冥想的方式想像,有些人可以被推得很遠、越來越小,或者也可以想像自己在一個非常安心的空間裡,在這裡頭即便看得到別人,別人的話語也進不來。你可以很安心、很寧靜地待在自己的內心裡。 

越是認識自己,越能在紛亂的聲音中保持穩定。

與內在批評者的和解:「我們都好努力了」

在我的諮商室裡,我會設置一個位置,讓個案能靜下心來,稍微感受自己的感受。 當他們說完之後,我會請他們坐到另一個位置,靜靜地看向剛剛那個位置。

我會問他:「你現在在這裡,剛剛聽到坐在那裡的那個人所說的話,你現在是他的代言人,你知道為什麼他會說出這些話嗎?你可以說出他的感受嗎?」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位移當給他一個比較安全的位置,或稍微拉開一點距離,他反而比較有機會替這個微小的聲音發言,並且去整理自己有哪些感覺、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出現。 

當內在批評者又慣性地跑出來,我們知道他是出於想要幫忙,感謝他願意承擔跟分散的這些重擔,並且給予他「榮譽退休」的儀式。

當內在批評者得到了肯認,並有了卸下重擔的機會,這時候我們的內在才有空間去發展新的、更具支持性的內在聲音。

試著讓內在的批評者卸下重擔,釋放自己、接受新的成長。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113|擺脫焦慮,終結內在批評的自我和解練習」節目內容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